从2009年开始专家双十一解析购物成瘾根源,“双十一”已经走过了14个年头。从最开始的半价优惠到今天的各种消费券、满天飞的优惠券,消费项目越来越多,但依然挡不住大家“买买买”的热情,何乐而不为控制我们自己的双手买东西?
“双十一”背后
你不知道的心理影响
一、取景效果
框架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差,它揭示了人们对客观上相同的问题有不同的描述,导致不同的决策判断。
这种效应是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卡尼曼在 1981 年做的一个经典实验提出的:
假设现在一种罕见疾病即将爆发,可能导致 600 人死亡。现在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假设对每种情景结果的科学估计如下:
选项 A:可以挽救 200 条生命;
B计划:有1/3的机会让600人活下来,2/3的机会没有人活下来。
你会支持哪个选项?
卡尼曼发现,这种方案下的人倾向于选择方案A,大家都选择规避风险。
在另一种情况下:
他们向另一组受访者提出了同样的问题,但对项目结果的描述不同:
情景C:400人将全部死亡;
情景 D:没有人会死的概率为 1/3。
在这个问题的答案下,大家更倾向于选择选项D。
其实两个场景的结果是一样的,只是语句变了而已。
他们认为生存是一种收获,死亡是一种损失。
面对收益时,他们选择A计划,然后规避风险;面对损失,他们选择D计划并承担风险。
那么《双十一》是如何运用“框架效应”的呢?
· 50减300,看看还能买到什么?
·运费减120多,现在还差一点。你想收集一点吗?
· 买两瓶水和牛奶20折,要和闺蜜一起下单吗?
2.锚定效果
锚定效应,又称锚定效应,是指人们在需要对一个事件进行量化评价时,会使用一些特定的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就像一个限制估计值的锚。,当人们做出决定时,他们会不自觉地重视他们首先获得的信息。
简而言之,人们在做出判断时总是先入为主。
例如:
双十一,在直播间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图片或者文字:原价999,现价99,同时通过限购设置“锚点”打造低价格和库存紧张的影响。
这就是商家利用“锚定效应”。当消费者看到超高的原价和超低的现价时,会不自觉地比较,觉得“非常划算”,“买买买”很难控制。”。
3.心理距离
心理学的“解释层次理论”认为,“心理距离”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决策,而这些心理距离包括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社会距离和概率。
“双十一”前夕,大多数人都会保持清醒,“我需要这个东西吗?”,“还有更好的选择吗?”,但当疯狂购物开始时,眼睛会迷失在页面上。各种优惠吸引,脑子里唯一的念头就是“这么便宜”,手好难控制。
强迫购物
在双十一中,除了各种心理效应的作用外,还有一个无法控制“买买买”的原因就是“强迫性购物”。
根据 Kellett 和 Bolton 在 2009 年的定义,强迫性购物是“由于不可抗拒、无法控制的冲动以及在社交、人际关系和经济困难上花费大量时间而引发的过度、昂贵的购物”。
尽管“强迫性购物”听起来不像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心理学普遍倾向于将其归类为成瘾。
患有强迫性购物障碍的人在“买买买”和赌博成瘾的人放下筹码时会经历类似的大脑活动。
有购物强迫症的人往往有以下行为:
经过研究发现,有购物强迫症的人往往情绪低落,比一般人更容易出现自卑和焦虑。
虽然不是孤立的单独的精神障碍,但研究表明,有一半以上的强迫购物者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如强迫型人格障碍(22-27%)、回避型人格障碍(15-37%),边缘型人格障碍 (15-20%)。
因此,如果您或身边的人有强迫性购物行为,严重影响了您的生活,最好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
强迫性购物行为的原因有很多。在心理咨询中,专业的咨询师会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你找到最根本的原因,改变大脑中的不正确认知,从而改变外在的错误行为。.
同时,他们会尝试通过各种方式引导你找到一种获得乐趣而不是疯狂购物的方式,帮助你增强控制感,回归正常生活。
//////
很多时候,强迫购物的出现源于生活压力,比如亲密关系、职场、自我成长等,所以需要疯狂“买买买”来缓解。
其实“买买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周期性的购物冲动专家双十一解析购物成瘾根源,而随着冲动周期的缩短,如果不及时干预上述购物欲望,后果会越来越严重,所以寻求外界的帮助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