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家居  合同  贷款  电商  投资理财  手机  互联网  基金  [db:关键字]  层压板 

“中国大熊猫之父”胡锦初病逝,享年93岁

   日期:2023-02-27 09:12:3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190    
核心提示:2月16日晚,被誉为“中国大熊猫研究第一人”“中国大熊猫之父”的胡锦矗教授,病逝。胡锦矗到现在仍然很疑惑。1980年,中国与世界基金会合作,在中国建立“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著名动物学家乔治·夏勒成了胡锦矗的“战友”。1985至1988年胡锦矗再次挂帅,开启了我国第二次大熊猫调查,结果让人们捏了一把汗。研究了大半辈子大熊猫的胡锦矗一直“闲不下来”。

2月16日晚,被誉为“中国大熊猫研究第一人”、“中国大熊猫之父”的胡锦初教授病逝。

胡锦初,1929年3月24日生于四川开江,是国际公认的大熊猫生态生物学研究奠基人。

2019年,他接受了廉政监察办记者的专访。 以下为《诚信展望》2019年07期首发文章。

走进胡锦初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写着“熊猫喝茶”的书法,抬头一看,是几张熊猫的照片。 大熊猫照片下方是胡金初的书柜,里面整齐地装饰着一系列的心血之作:《卧龙大熊猫》、《大熊猫生物学研究与进展》、《大熊猫风采》、《传奇》大熊猫”...

胡锦初教授是走在我国大熊猫科学研究前沿的“拓荒者”。 在大熊猫生物技术和种群生态学基础研究方面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他的学生遍布我国重要的野生动物研究所。 许多中科院、省科学院和高校相关专业的科研带头人都是他的弟子。 世界著名的野生动物研究者乔治·夏勒曾评价他为“中国第一大熊猫研究者”。

胡锦初。

90后的胡锦初,说话依然有条不紊,深思熟虑。 记者问他长寿的秘诀是什么。 他笑着说:“幸亏有熊猫保佑,在森林里喝山泉水,呼吸新鲜空气,爬山锻炼身体,才能保持这样的身材。”

找到Pandas的“胡氏法”

胡锦初与大熊猫的结缘也是巧合。 20世纪70年代以前,他最初从事鸟类和鱼类的研究。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周恩来总理宣布将四川宝兴的大熊猫“玲玲”和“星星”作为国礼赠送给美国人民。 从此,“熊猫外交”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意义。 但是没有人知道有多少只野生大熊猫。 国家急需摸清“家底”,四川、陕西、甘肃三省林业部门召集北京召开座谈会,决定对全国大熊猫资源进行调查。 胡锦初既然是四川省“有名”的野生动物专家,理应由省林业厅调派他领导调查组。

胡锦初教授1983年工作照(华西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供图)。

“动物学研究主要分为三类,鱼、鸟、兽。我已经研究过鱼和鸟,现在很愿意研究动物,而且我硕士的研究方向也是脊椎动物。” 胡锦初解释。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胡金初带领一行30多人深入四川卧龙等地深山,在海拔2000-3000米的原始森林中追踪野生大熊猫。

大熊猫栖于高山密林,独居,与清风明月独居。 素有“竹林隐士”之称。 由于它们嗅觉敏锐,能察觉到几公里外的异常动静,所以往往在人们靠近之前就消失了。 你要去哪里找大熊猫?

胡锦初最终决定从熊猫粪便下手。 不同大熊猫粪便中残留的竹节的长度、粗细和咀嚼程度都不一样。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了解大熊猫的大致年龄、种群规模、活动范围和规律、生长史等。 、发情等。胡金初发明的这种方法后来被命名为研究野生大熊猫的“胡氏法”(通过“胡氏法”发现的稀有物种还有金丝猴、牛羚等)。

当时人们对野外研究大熊猫存在误解,认为只要去调查,就一定能看到大熊猫本身。 事实上,调查期间几乎没有看到大熊猫。 即便有时偶遇,相机还没拿出来,转身就进了树林,大多数时候也只是匆匆一瞥。

一眼望去,还有让胡金初印象深刻的大熊猫。 有一年,胡锦初在广元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外救助了一只可能被豺狼咬伤的大熊猫。 这只大熊猫原本应该生活在保护区的东部,但当时不得不放生到西部。 本以为大熊猫会慢慢向东迁徙,没想到通过监听广播发现它一直在向西,最后死在没有竹林的高山上。 它一直向西运行的原因是什么? 胡锦初还是不解。

队员们还记得,在卧龙漫长的冬夜里,在风雪中奔波了一天之后,大家喜欢围坐在火坑旁,让温暖的柴火驱走寒冷。 火焰抱住悬壶,水沸腾,发出潺潺的伴奏声。 闲暇之余,他们最喜欢听胡锦初讲熊猫的故事。

胡锦初和团队成员历经四年、9万公里的旅程,终于写下了20万字的《四川省珍贵动物资源调查报告》,确认当时野生大熊猫的数量约为2400只。

弯刀开辟的发现之路

在胡金初的记忆中,偏僻的原始森林里很难行走,人们只能拿着大砍刀边走边砍。 不仅如此,胡金初和队员们还要躺在雪地上仔细辨认大熊猫的脚印; 聆听大熊猫咀嚼幼竹的声音; ”,有时雪会从头颈部倾泻而下,把棉衣冻成僵硬的冰甲。有一次,胡金初在青川县磨天岭独自追踪一只大熊猫,突然遇到一场暴风雪。从早到晚,他连续走了14个小时,就在命悬一线之际,他举起信号枪朝天一射,“砰”的一声,七八里外的同事顺着信号,发现了一个冰冻的“雪人”。当他从昏迷中醒来时,他看到周围所有的人都在哭泣……

还有一次,调查组在汶川县的草坡原始森林迷路,大家都口渴难耐。 怀着绝对不能让队员死在森林里的心情,胡金初开始到处寻找水源。 终于,他找到了很多水苔,用力一捏,水就顺势流了下来。

“嘿!我们有救了!” 胡锦初心中暗想。

最后大家边走边找,陆续凑齐了两个浑水饭盒。 只需浸泡在泥水中,倒入一些米饭即可。 这顿充满泥土味的米饭,让他们走出了绝境。

其实在原始森林里,泥饭并不是难吃的食物,胡金初一行人的食物通常也很简单。 印象最深的是“三吹三打”的玉米包子和“凉心”的包子。 什么是“三击三打”? 就是把玉米包子放在火上烘烤。 因为温度高,有油烟,吃的时候要边吹边吹。 至于“凉心”包子,因馅凉而得名。

胡锦蓉胡锦莱_胡锦矗去世_泉州市林锦明去世

胡锦初教授、校友邓启峰、美国专家夏勒博士正在实地考察(华西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供图)。

1980年,中国与世界基金会合作,在中国成立“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著名动物学家乔治·夏勒成为胡锦初的“战友”。 夏勒回忆,中国大熊猫研究所曾表示,胡先生穿着厚厚的羊毛裤防水防寒,脚上却只穿了薄薄的黄色胶鞋。 我记下了要帮助他拿到靴子的想法。

记者问胡锦初是否收到了沙勒争取到的靴子? 胡锦初回复说收到了,只是没怎么戴。 第一,那时候靴子不多,我穿起来太特别了; 其次,我在野外做科研时,做好了吃苦的准备。

“在夏勒来之前,我们就已经研究过这样的设备,那时候比较困难,没有塑料,就带了油布;没有羽绒服,去县城旅馆租被子,旧的棉绒又厚又重,很不方便。但是,因为我真的很想研究大熊猫,所以我觉得这些辛苦都不算辛苦。只有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胡锦矗去世,才会觉得一切都是我遇到困难。”胡锦初说。

来自“五一鹏”的希望

经过第一次实地考察,国家决定继续加强对大熊猫的生态研究,于是1978年,胡锦初的团队着手在卧龙保护区建设生态观测站。 这个观测站需要满足几个条件,一是要远离马路; 胡金初等人辗转多地,终于确定了“五一棚”目前所在的位置。 之所以叫“五一棚”,是因为从厨房走到取水口要走51步。 这是胡锦初起的名字。

胡锦蓉胡锦莱_泉州市林锦明去世_胡锦矗去世

胡锦初教授为学生讲课(华西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供图)。

40多年来,从“武夷棚”开始,无数科研人员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大熊猫保护事业。 从1979年开始,胡锦初指导研究生31年。 做他的学生并不容易。 他不得不去观察哨,睡在棚屋里。 白天,他们跋山涉水采集样本,晚上则在小屋里上理论课,或在火堆旁记录野生大熊猫的生态习性。

1985年至1988年胡锦矗去世,胡锦初重新挂帅,开始了我国第二次大熊猫普查工作。 结果让人汗颜。 与10年前相比,野外大熊猫只剩下1100只,种群繁衍前景堪忧。 胡锦初告诉记者,这是由于80年代初期的“竹花盛开”大灾难,栖息地遭到破坏、偷猎等原因造成的。

经过30年的艰苦努力和国际合作,中国大熊猫保护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在四川、陕西、甘肃等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大熊猫走廊”已初具规模。 据1999年至2003年第三次大熊猫普查,野生大熊猫数量已恢复到1596只(不含幼仔)。

非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可见野生大熊猫种群复兴的希望很大。 然而,对于大熊猫的保护与繁衍,学术界仍存在不少悲观的声音。 夏勒1988年出版的中文版《最后的大熊猫》认为现存的大熊猫是中国最后一只熊猫; 另一种观点认为,每个物种都必须经历崛起、繁荣和衰落。 古代动物正处于衰退期,终将灭亡。 大熊猫的命运是灭亡吗?

对此,胡锦初认为,根据遗传的多样性,野生大熊猫还保留着很高的遗传潜力,这说明大熊猫还有进化的空间。 再者,我国这几年在保护大熊猫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大熊猫已经从濒危物种变成了世界上的易危物种。 这是对我们工作成绩的肯定。

有人认为没有必要投入大量的物力和财力来保护大熊猫。 胡锦初反驳道:“大熊猫生活在有水库的原始森林里,我们和大熊猫喝的是同一条河水。换句话说,保护大熊猫就是保护我们生态的价值,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研究大熊猫大半辈子的胡锦初“没闲着”。 他的一位学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聂永刚说,胡锦初先生一直关心他们目前的研究工作,也会提出一些新的建议。 时至今日,胡锦初仍每天早上8:00出现在学校,不是看文学,就是伏案写作。

胡锦初喜欢在古籍中寻找大熊猫的影子。 每当有新的发现,他就高兴得像个孩子。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100132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