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张庆国
“这家工厂很好!不累,离家近,一个月能挣1.67万元,还能接一个孙子两个孙女上下学,不耽误农活。” 9月20日,在渭县沙口集乡六屯村的“微工厂”,60岁的村民张丽芳在忙着穿着一批羽绒服的下摆告诉记者。她的脸上始终挂着微笑。
张立芳称赞的微工厂目前在渭县有252家,带动贫困人口就业6160人,贫困率达52.2%,贫困劳动力年均增加收入1.8万元。不仅成为帮助该县如期稳定脱贫的重要产业平台。也成为全国多地竞争的典范。
“这两个月来,每天都有几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来学习。” 渭县扶贫办工作人员李志国告诉记者。
“一个问题”激发“微工厂”理念
渭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河北省人口最多的县,总人口105万。2016年,全县有重点贫困村143个,贫困人口8.65万人,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针对重点贫困村多、人口大县贫困人口众多的现状,渭县实施以劳务输出为主要内容的“六大扶贫”工程,改变“人口压力” ”转化为“资源优势”。截至2016年底,贫困人口减少5.62万人,脱贫攻坚成效显着。
“但是微工厂创业,随着扶贫工作进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硬骨头。” 渭县扶贫办主任陈瑞雪告诉记者,全县12.6万留守妇女和老人中,贫困人口约1.8万人。他们必须照顾自己的孩子和庄稼,不能离开家园;他们缺乏技能,缺乏信息,年龄太大,难以增加就业和收入。只能算是“半劳力”和“弱劳力”。如何帮助他们实现自身脱贫,成为全县顺利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关键。
为此,该县开展了“四走”(书记、县长走访全县所有行政村,143个贫困村中部分村多次走访;其他县级干部走访转包乡镇贫困户;承担扶贫 指标职能部门领导走访143个贫困村;乡镇书记、乡长多次走访辖区内贫困户)活动,了解到部分返乡人员利用自己建立的人脉和资源以前在国外创业从事的箱包、服装、毛绒玩具等材料都是在家庭作坊中加工的。他们按订单处理并赚取加工费。每人每天可以赚取几十元的加工费。大人物几十人,小人物十几人。尤其是县城沙口集乡,十几个村子散落一地。经过深入分析分析,该县认为,发展“家庭作坊”式加工业,是带动“半工”和“弱工”就业,加快渭县脱贫致富的希望。至此,扶贫“微工厂”的概念应运而生。经过深入分析分析,该县认为,发展“家庭作坊”式加工业,是带动“半工”和“弱工”就业,加快渭县脱贫致富的希望。至此,扶贫“微工厂”的概念应运而生。经过深入分析分析,该县认为,发展“家庭作坊”式加工业,是带动“半工”和“弱工”就业,加快渭县脱贫致富的希望。至此,扶贫“微工厂”的概念应运而生。
“两补”掀起建设热潮
为落实这一理念,渭县委、县政府顺势而为,实施了“凤还巢”工程。在摸清全县家庭手工业底线的基础上,渭县成立了县级家庭手工业协会,为有志创业的人提供市场信息、项目推荐、政策咨询、技能培训等帮助和服务。扶贫“微工厂”。同时,采取“先试点、后推开”的路径,选择发展基础较好的沙口吉乡先行先试,推动乡村党员干部走出去、引进来,并利用招商引资信息库与渭县居民进行交流。在国外从事箱包、服装等加工业的成功人士积极联系,争取在有条件的村落设立脱贫“微工厂”。
为突出“微型工厂”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该县规定,落户“微型工厂”扶贫的企业,优先安排贫困人口就业。如果贫困人口占职工总数的比例达到30%,每吸收一名贫困人口,每年给予500元的就业培训费补贴。元,连续三年。同时,贫困工人如果自带缝纫机等加工设备到“工厂”工作,还可以享受最高100%的设备采购价补贴。
为激发各村建厂积极性,规定扶贫“微工厂”建设采取“村建、企用、乡管理、县补贴”的模式,实施“ “村企双补”。,实行全额补助,竣工验收后一次性补助80%,剩余20%分两年补助,形成的资产为村集体所有,可出租。可享受租金收入。
优惠政策一出台,各乡镇迅速掀起扶贫“微工厂”建设热潮,短短四个多月就建成了160多家。仅沙口集乡就引进了29个家庭手工业项目,从业人员502人,其中贫困人口201人。示范效果非常明显。
截至2017年底,全县建档立卡24270户94252人,其中22446户89022人稳步脱贫,其余1824户5230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86%。
“四方利益”,实现互利共赢
“大力推进扶贫‘微型工厂’建设,让半劳动力、弱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实现贫困户增收、村集体增、增效微型工厂和工业的增强。” 李志国说。
一是贫困户实现了就业无障碍和多种形式的增收。“扶贫微工厂”多为劳动密集型小企业,适合留守妇女、老人等弱势劳动群体在家就业。一般人每月能拿到2000元左右,年纪大的能赚1000多元。除了在田间工作、在工厂工作外,还可以利用扶贫资金、加工设备等入股,享受“股份合作”扶贫政策,每人还可分红500元每年。
其次,“微企业”实现了低风险生产和多渠道效率。“微工厂”实行来料加工、订单生产,从生产到销售几乎“零风险”。企业不仅可以获得政策补贴,还可以降低人工成本,经济效益大大提高。
“都是退货单,我在做羽绒服,一共做了1万多件。” 县城“微工厂”的老板赵瑞斌说,自己有四五家这样的微工厂微工厂创业,每家一年能赚一万多块。百万。
三是村集体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和多方面的收获。根据需要利用闲置校舍、厂房等集体资产和资源新建或改建的“微型工厂”归村集体所有,可通过对外租赁收取租金,使部分集体经济“空壳村”有自己的集体收入。按照最低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村集体建设扶贫“微工厂”,出租给加工企业,每年可创收1万余元。
四是扶贫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多路径增强。借助“微工厂”,全县发展了110个专业特色村,建设了23个扶贫产业园区,为人民增收和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扶贫‘微工厂’取得的良好成效,得到了国家扶贫办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称赞魏县的做法‘最有价值,值得借鉴’。目前,我们正在精准引导和深化内涵。” 李志国说,具备条件的,他们正在实施“扶贫小工厂+党建”、“扶贫小工厂+文明创造”、“扶贫小工厂+集体工作”、“扶贫小工厂+人才智慧培养”。 ”、“扶贫微工厂+本土文化”推广“扶贫微工厂”可以帮助更多、更好地助力脱贫攻坚。
不久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院对渭县扶贫工作进行了第三方评估。结果显示,公众满意度达到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