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上午10点,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并回答记者提问。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到现在已经67年了,我国人口特征发生了哪些变化?
一、虽然总人口在增加,但总人口的增长速度在放缓
目前,我国总人口虽然已超过14亿,但与十年前相比,仅增加了7206万,增长率为5.38%;199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增长率逐年下降。第四次人口普查的人口增长率是今年的2.3倍。
二、出生人口性别比稳步下降,性别结构得到改善
目前,我国总人口性别比为105.1,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5.2基本持平,但略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3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稳步下降,比2010年下降6.8,表明性别结构正在向正常水平迈进。
三、孩子数量增加,“二孩”生育率显着提高
从年龄构成来看,儿童人数也有所增加。受“分开二孩”、“普遍二孩”等政策影响,“二孩”出生率明显上升,“二孩”在出生人口中的比例从约2013 年的 30% 到 2017 年的 50% 左右。与2010年相比,0-14岁儿童增加3092万人,占比增长1.35%。
四、人口老龄化进一步深化
未来一个时期,中国人口将继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除西藏外,其他30个省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过7%,其中12个省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过14%。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3.5%)的省份主要是辽宁、重庆、四川、上海、江苏、吉林、黑龙江、山东、安徽、湖南、天津、湖北、河北。
五、人口受教育水平显着提高,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与2010年相比,我国大学生人数明显增加。每10万人中具有大专学历的人数从8930人增加到15467人,增长近1.7倍,15岁及以上人群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也比2010年增加。从9.08到9.91,文盲率也从4.08%下降到2.67%。
6、人口集聚效应明显,东北三省人口外流明显
从人口迁移流动来看,我国人口流动依然活跃,人口聚集效应明显。2020年我国失散人口达到4.93亿(居住地与户籍地不同),占总人口的35%左右,流动人口增加十年内增长近 70%。
从流量上看,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区域,集聚度有所提升。东北三省人口外流明显,近十年黑龙江常住人口减少640万以上。
七、城镇常住人口不断增加,城镇化率不断提高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已超过农村人口。近十年来,城镇常住人口进一步增加,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了14.21%,比前十年有所提高。0.75%。
国务院第七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指出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稳步下降,我国人口变化符合本国人口发展趋势和人口增长的客观规律。人口与经济社会的相互作用,但仍面临一些人口结构性矛盾,如劳动年龄人口和育龄妇女规模下降,老龄化程度加深,总和生育率下降. 同时,宁吉喆也强调,要辩证看待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栏目编辑:张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