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消息,一名女子实名举报其父亲受贿的消息,引发多部门联动调查,网友评论也表示,她是义正言辞的杀亲。
但事情的背后,或许与网友们所表达的大义灭亲无关,而是另有原因。
01 事件原因是加工问题
当地通报信息显示,该女子的父亲敦某某已于2022年7月受到当地有关部门的纪律审查,案件也已移送司法机关。
2023年4月5日的实名举报内容并未聚焦女方父亲,而是针对行贿者现任养生会理事曹某某的举报。
由此可见,大义灭亲的背后,其实是为了“求个说法”,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利益倾向。
如果2022年7月中旬行贿者曹某某也受到影响,那么实名举报事件大概率不会发生。
相关视频内容中,黄帝告父、弘帝告曹某某的内容也暗示该女子的目的是在项庄舞剑,去沛公。
02 爆发点
整个短视频内容的断点其实是第一个内容,拆解后可以形成三个点。
首先是女子的实名举报。 为什么女性会在公共平台上实名举报? 正义感? 被压迫? 发布社会真相? 严格来说,是包含在里面的。
也正是这三点,让她的行为占据了道德的最高点。 在这三个方面都有偏好的受众成为了主要的支持者,也正是他们提高了新闻传播的速度。
第二点是报父。 这吸引了女性独立或女性权利话题的追随者。
虽然这群人比较关注夫妻和性别的话题,但是上升到原生家庭之后,关注这个话题的人也会参与进来。 三批人成了评论区的中坚力量,把这个话题炒得热火朝天。 话题。
第三点是1900万。 巨额的数额已经能够吸引相当数量的低收入人群参与其中,进而让该女子举报其父亲受贿1900万,延伸至社会治安、公共正义等相关话题。
三者结合后,从新闻制作的角度来看,女子敦某某已经是一名高级热点制作人。 她不是最大的热点,但她的人群利用能力明显高于一般的新闻制作人。
03真相
那么这是结束了吗? 这不,更大的爆发点还在后头,那就是舆论效应产生后,参与人数增加,使得事件不断发酵。
后期吸引了更多的拆解或者分析师,重头戏都在他们身边,那他们又能展开什么样的话题呢? 从社会到民生,甚至制度结构问题都可以不断增加。
随着分析的增多,事态的发展,各种真相的出现,也让观众们开始有了新的思考。
从最基本的行为思维延伸到价值思维后,不同程度、不同身份的人有着不同的想法,新的交流在各种社会话题下不断碰撞。
那么结果如何呢? 这个利用舆论的女人赢了吗? 显然不是,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女人确实是受益者。
她得到了很多支持和赞扬,但最大的受益者并不是事件中的曹某某。 是社会的公信力。
04 可信度下降
根据事件链,举报人的父亲其实在4月3日就被相关部门提审女子举报父亲受贿,4月5日才在短视频上发布消息,4月6日当地政府回应。
这也说明,让网民兴奋的新闻实际上是一种假新闻,本质上是放大了旧新闻的效果。
事件为何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难道只是女人精力太旺盛? 不是,疫情过后,因为之前核酸企业的事件,导致社会公信力不断下降。
发生这样的事件后,人们自然而然地把发布消息的人定义为具有强烈社会正义感的人,但这样的包装是否也意味着公众被工具化了,最重要的是受到伤害的是社会公信力.
那么信誉的丧失真的很可怕吗? 严格来说,这并不可怕,而是一场灾难。
如果可信度降到最低点,那么只要正式发布女子举报父亲受贿,就会被视为假消息或掩盖事实。
社会整体结构脱节后,系统工作受阻,群众安全感下降,社会不稳定事件时有发生。 到时候别说日本了,津巴布韦都有可能超过我国。
网络时代的信息爆炸让很多人成为受益者,但如果行为违反了社会习俗,真的需要这样的受益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