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在人民日报撰文
本文转载自《人民日报》第20期。 原文于 2023 年 1 月 31 日首次发表。
这些年一直在拍科幻电影,真切感受到国家的发展进步为科幻文艺的兴起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一方面,经济发展提供了足够大的文化消费市场,我国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为科幻产业带来了难得的条件和机遇。 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为科幻文学艺术的传播和接受提供了现实基础。
比如,当观众在大屏幕上看到中国宇航员穿着宇航服走出空间站舱室时,自然会心服口服,不会有违和感。 现实世界和视频世界必然相连。 只有强大的国家才能支撑强大的科幻产业。 文学史、艺术史和电影史都证明了这一点。
就电影创作而言,中国电影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突破。 例如,得益于强大的制造业,尤其是3D打印和数控机床的应用,我们制作的特殊道具的精度达到了产品级标准,营造出逼真的画面质感。 在这方面,我们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此外,在电影视觉效果层面,我们也实现了质的飞跃。 浩瀚太空场景、山体滑坡场景等常规制作难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最难的生物视觉效果也取得了显着进步。 比如在《孤独的月上行走》中,袋鼠的毛发、肌肉、骨骼和表情都达到了“真实”的程度。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些视效全部由中国团队独立完成,实现了本土化。
的确,道具和视效只是技术层面,属于“细节”,但电影是由无数细节组成的。 尤其是科幻电影,最大的难点就是把想象中的世界变得真实可信,这样才能吸引观众来听你的故事。 这需要极其丰富和逼真的细节支持。 小到杯子、椅子,大到城市街景、洪荒宇宙,都要做到真实可信。
比如《流浪地球》第一部上映后,我们做了一个观众调查。 有观众问:地下城如何解决排水问题? 没有阳光会影响人类生活吗? 有的观众眼力很敏锐,在一个镜头中看到人物的背景不能随着镜头的远近而变化,指出场景不够逼真。 也有观众发现,白墙的边角过于干净,不显老气,缺乏烟火气和生活品质……
看到这些反馈,真的觉得观众太有见识了。 这些看似“批评”的意见,其实是对电影创作精益求精的美言:一部好电影刘慈欣谈数字永生,必须经过无数细节的推敲和修改打磨而成。
《流浪地球2》剧照来源:@电影流浪地球
为了让影片的世界观设定更科学,细节更真实,我们在拍摄本片续集时邀请了中科院多个研究所的科学家参与联合攻关。 比如电影中有一个“地球停止自转”的假设。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时间和日历将会改变。 科学家们经过计算指出,在这种情况下一天是60个小时,所以时钟显示的时间可能是35:20……
在前期的构思过程中,我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将电影世界观设定为一部百科全书,分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部分,并按照图书馆分类法编写词条,包括地理环境、天文历法、职业作文、生活习惯等,涵盖人类生活和太空探索的方方面面刘慈欣谈数字永生,内容超过10万字。
《流浪地球》第一部的成功上映,激发了整个团队的荣誉感和创作抱负。 此次,团队在制作上对标国际顶级制作标准。 这种高标准在单个场景中可以达到,但如果扩展到整部影片,包括场景、人物、剧情、视觉效果等各个方面,工作量和制作难度都会成倍增加。
另外,我们也遇到了新的问题,就是在细节和情节丰富之后,电影的信息密度会大大增加,容易造成“信息过载”,让观众感到眼花缭乱,甚至困。 这就需要我们化繁为简,调整节奏,让观众充分融入和放松。
经过这些年的电影创作,我深刻的体会到:我们需要想象力,我们需要具体的方法将想象力转化为作品,也就是我们需要建立更强大的适合我们国情的电影产业体系——不仅仅是设备和技术,还有流程和标准。 拥有完整的电影产业体系,很多制作环节不需要重复劳动,不需要反复探索。 电影人更容易根据以往的经验创作出各类优秀作品,制作水平和制作效率也会更有保障。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做一项工作,就是记录和研究创作过程中的电影工业流程和艺术管理经验,希望能为后来者的电影创作提供经验。 我相信,一个接一个,未来的电影人会比蓝好,中国电影一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