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部分患者表示“养康”后
感到疲倦,难以集中注意力
甚至“感觉很愚蠢”
“有‘脑雾’吗?会持续多久?”
今天(1 月 2 日)
“脑雾”话题一度冲上热搜榜首
引发网友热议
专家:尚无研究能够确定
COVID-19 与“脑雾”之间的因果关系
“新冠感染痊愈后,我感觉自己的反应有些迟钝。” 1月1日,北京市朝阳区的孙女士告诉记者,“工作时一定要刻意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昨天中午还点了两次外卖,感觉自己傻了。”
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王功强告诉记者,其实“脑雾”不是一个医学术语,也不是科学术语,而是一种感觉的描述那不是症状。 新冠康复后,大部分“脑雾”症状会逐渐缓解。
王功强告诉记者:“早在新冠出现之前,‘脑雾’就已经被用来形容慢性疲劳综合症等情况下出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执行力障碍。主要包括思维和反应迟钝,头脑模糊、混乱和精神感觉。一种或多种疲劳、难以集中注意力或无法专注于一件事。”
“目前,还没有研究能够阐明新冠与‘脑雾’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我们可以推测,感染新冠导致的身心疲乏无力也会让我们出现以下症状:一定程度上‘脑雾’。” 王功强说。
如何缓解
COVID-19 后“脑雾”的症状
王功强提示了几句——
合理摄入一些膳食补充剂,如-GPC(甘磷酸胆碱)。
其次,良好的睡眠、合理的饮食和科学的锻炼可以改善记忆力等“脑雾”症状。
感染前接种疫苗、增肌减脂、感染后及时抗病毒治疗,以及充足的饮水、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都是必要且非常重要的。
“即使新冠康复后学习和工作效率变低,也不要太担心自己‘傻’了,大部分‘脑雾’会在1个月到1年内逐渐缓解。” 王功强说。
面对感染高峰,如何保障群众生命安全?
专访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亚辉
1月8日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乙乙类管”调整为“乙乙类管”。 调整后,不再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实施隔离措施,不再识别密切接触者,不再划定高风险区和低风险区。 疫情防控的重点从感染防控转向医疗救治。
面对感染高峰,如何保障群众生命安全? 为什么我们准备充分时却感到措手不及? 现有医疗资源能否满足需求? 药品紧缺的原因是什么? 《面对面》采访了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亚辉。
现有资源能否满足老百姓的医疗需求?
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亚辉表示,根据近三年国内感染率,参考世界其他国家的感染率,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让完全感染,那么手头的医疗资源一定是不够的。 但是,还是需要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通过延缓疫情的高峰期,稍微减缓感染人数,包括需要住院的人数,使我们的医疗资源供应能够得到保障。足够了。
2022年12月上旬,多个城市开始出现新冠病毒感染高峰,感染人数猛增专家回应阳康后出现脑雾症状,医院发热门诊首先承压。 据媒体报道,一些医院的发热门诊量增加了十倍,一个医生一晚上看诊量高达150人。
按照尽可能开放、尽可能设置的原则,各级医疗机构设置发热门诊。 同时,简化发热门诊就诊流程,加大药品调配力度,提高发热门诊医疗服务效率。 据统计,截至2022年12月25日,全国二级以上医院发热门诊1.6万余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门诊、发热门诊4.1万余家。
记者:提供的医疗资源能否满足群众就医需求?
焦亚辉:单靠发热门诊、发热门诊肯定是不够的。 以北京为例。 一方面,所有发热门诊、发热门诊必须开放。 此外,一些体育馆、方舱医院也设立了临时发热门诊。 如果只是因为发烧需要吃药,可以去这些临时医疗中心。 买药,你可以到这里来十分钟看看,这样医院的一部分压力就可以分流了。
随着疫情的发展,救治压力开始从发热门诊向急救、重症科室蔓延。
焦亚辉说,根据病毒和疾病的特点和规律,往往是在第一周过去后专家回应阳康后出现脑雾症状,第二周开始逐渐出现重症病例。 当发热门诊需求下降时,急救服务的压力开始显现。 近期,大家看到了120张床位需求激增、重症病床、住院床位“一床难求”等一系列连锁问题。
记者:目前有多少资源可以满足更紧迫的需求?
焦亚辉:其实从2022年12月开始就出台了一个方案,要求对病床进行改扩建,并为此做准备。 要求拥有综合ICU的医院增加床位不够用。 此外,要求医院按综合ICU的比例准备一些可转换的ICU。 当关键资源快速增加,即将达到临界值时,这些可转换ICU必须在24小时内转换为综合ICU。
以北京朝阳医院为例,依托呼吸、急救、重症医学、心血管等专科优势,医院共开设综合治疗病区15个,开放床位538张,其中重症病床69张,全力投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
记者:比如说打仗。 人,武器装备,甚至粮草都准备好了,但是当你真正上战场的时候,你会发现,你要面对的敌人比我想象的要多很多。 这仗怎么打?
焦亚辉:我们要求医院统筹所有床位资源,包括设备全院统筹、全院统筹、医务人员全院统筹。 比如,当发热门诊患者较多时,全院支持发热门诊到出发门诊; 现在急诊量大的时候,需要整个医院来支持急诊科。
在与新冠病毒的决战中,医院各科室按下快进键,开始超速运转。
焦亚辉表示,急诊室的病床要尽快翻过来,不能压床,需要急诊观察的要在24小时内清理、收治。 这些在急诊留观的人,必须在24小时内送入病房,为下一批患者预留急救床位。 另外,门槛要前移,早干预、早治疗,才能防止轻症变重症。
为什么会出现药品供应短缺?
对于记者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却让人措手不及,焦亚辉回应称,人们在前期发烧的时候,抱怨的大多是买不到药的问题。
焦亚辉:当时我们提出的想法也是给这些医疗机构,包括基层医院,包括二级以上医院,提供足够的药品。 结果,现实是发热门诊、发热门诊都开了。 但是,药品供应短缺,这意味着供大于求。
焦亚辉认为,造成药品供应紧张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当时零售药店售罄,市场上出现囤药现象;
药品的生产和供应是根据市场需求提供的。 药品市场短期内需求量大,产能和产量提升需要时间;
药品生产企业也面临着人员感染、流失的问题;
有很多有基础疾病的老人,大家都要到三级医院就医。 供需矛盾肯定会特别突出。
Omicron 是“Queen Cold”吗?
迅速的传播造成了人群的大规模感染,感染后的各种疾病引起了很多人对Omicron病毒的新关注。 有人说是“大感冒”,对身体的伤害可能不大。
据专家分析,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仍集中在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群中。 不过,Omicron病毒高传播、低毒力的特点没有明显改变,但仍不能算作“大感冒”。
焦亚辉认为,Omicron病毒确实不是“大感冒”。 人们常将感冒与流感混为一谈,但实际上却将新冠与流感相提并论。 感冒的症状很轻微,但流感就不一样了。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会出现发热、咳嗽、严重肺炎等症状,不同病毒的致病力也不同。 将Omicron病毒与流感进行比较,即使其中一部分会发展出一些肺炎,但这种肺炎远不是网友所说的“白肺”级别。 经过这次治疗,他很快就会好转康复。
春节将至,农村感染高峰如何应对?
临近春节,我国即将迎来大规模的城乡人口流动,这势必导致新冠病毒的快速传播。 由于农村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但人均医疗资源有限,如何应对广大农村地区的感染高峰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 焦亚辉说:
要求县乡组织车辆,做好车辆准备工作。 一旦病情有变需要转院,第一时间有交通工具转往县医院;
发挥多年形成的城乡医院对口支援作用。 市内这些优质医疗资源,都是对口帮扶县级医院。 一方面,远程诊疗;
为应对即将到来的新冠病毒感染高峰,国家医疗卫生系统已做好充分准备,全力做好各方面准备。
面对感染高峰,这波治愈率有多高?
焦亚辉就这一波新冠病毒感染高峰的治愈率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武汉以来,我国治愈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武汉最严重的时候,我们的治愈率是90%以上,然后是93%、94%,越来越高。这一波大家感受到的不是低比例,而是绝对值。”我们如果基数很大,那么可能感觉重病、危重或者病死的人数就会增加。”
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度过这个最困难的时期?
随着我国防疫政策的逐步调整,特别是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二类控制”后,围绕“保健康、防大病”的目标,广大医务人员肩负着重任。责任和使命越来越重要。
记者:这是一场硬仗吗?
焦亚辉:那是一场非常艰苦的战斗。
记者:在这个最困难的时期要熬多久?
焦亚辉:急性传染病有自己的规律。 急性感染高峰过后,第一周到第二周最为艰难。 目前,不同的城市正在经历突发事件和重症病例的高峰期,这可能是我们最困难的时期。 随着这一波感染的大部分重症病例过去,将会出现下降趋势。 病毒传播必然有它的传播系数。 传播到一定程度后,病毒总是会越来越弱。 到了这样的阶段,这个难关肯定会过去的。
点击观看完整版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