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书玉(苏州大学)
近日,广东湛江。 一位2000后的女大学生说,她在宿舍做美甲一个月能赚到一万多元,实现了经济自由。 她不仅开了自己的美甲店,还买了她最喜欢的车。 林同学说自己学美甲是因为喜欢。 后来,他萌生了做宿舍美甲的想法,就找了专业的老师学习。 我在宿舍做美甲已经两年多了。 起初客户不多,很多人不支持,但正是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坚持,走到了现在。 现在大三了,可以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对于大学生创业的认识,很满足。 (12月4日白鹿视频)
这是一个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励志故事,但评论区却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这不就是一个普通的创业故事吗?硬要加入00后女大学生,是不是在制造焦虑?” ?” “生意你拿到执照了吗?你纳税了吗?” “你挂了多少科?” 不过,在笔者看来对于大学生创业的认识,林同学的宿舍美甲是一次有益的创业尝试。 对于这样的大学生创业事件,我们不妨多包容一些。
大学为学生提供专业教育,传授他们谋生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它们是学生进入专业的“入口”。 所以,大学期间创业无可厚非。 在大学创业时,试错的成本较低。 即使创业失败,所付出的代价也远低于在社会上创业的代价。 但是,这种创业经历可以为学生积累工作经验,逐渐降低创业失败的概率。 同时,也能让他们感受到创业的不易,帮助他们形成更清晰的职业规划,甚至提前找到自己的职业方向。
目前,社会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浓厚,高校也在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各类创业大赛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舞台,国家政策也在不断向大学生倾斜。 那么,在这难得的好时光里,大学生为什么不能做出积极的尝试呢?
不过,也有人说大学鼓励创业,是指一些“正经”的职业,而不是这种“冷门”的职业。 在这个开放的时代,这种狭隘和偏见的思想依然存在。 所有职业都是平等的。 我们不应该用一个职业创造的价值来定义一个职业的地位,何况美甲行业也不是没有。 价值,是当今年轻人审美不断更新的体现。 条条大路通罗马。 我们不应将注意力局限于传统和正统的职业,而应该更多地包容新兴职业。 他们的出现必然有他们的社会需求和社会价值。
“大学”之所以被称为“大”学,是因为它包容、博大,能够包容大学生创业的任何可能。 我们应该摒弃那些“浪费国家教育资源”的言论。 学习之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靠自己的能力实现经济自由,成功创业有什么不好? 大学传递给学生的是敢做敢为的理念,而不是被束缚的理念。 在大学里,我们应该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去追求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大学生不妨放手大胆去做。
总之,公开报道此类事件,并不是为了制造焦虑,而是为了让社会看到年轻人更多的可能性,让年轻人看到创业的希望,鼓励更多的大学生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就业。 所以,对于这种“2000后女生做宿舍美甲月入万余元”的创业故事,不必过于苛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