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梳理一年疫情特征发现其感染不再侵犯肺部,重症率较低
《生命时报》第1664期头版
采访专家:
武汉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杨占秋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党双锁
傅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上海
记者 张芳 牛玉蕾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官网发表文章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已持续3年,而Omicron自年底问世以来已蔓延一年2020年,在这一年里#奥密克戎真的不可怕#,无论是通过疫苗接种还是感染,全球约90%的人都对新冠病毒有了抗体,但新冠病毒仍然没有消失的迹象,还在不断变异,甚至打破免疫逃逸. 攻击人类。截至目前,Omicron的毒力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并伴随着传染性的增强。未来,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它的危害性,如何更好地适应新冠病毒的长期生存?
流传时间最长的突变株
在追踪新冠病毒变异的过程中,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分为监测变异(VUM)、关注变异(VOI)和关注变异(VOCs)。其中,值得关注的突变株是指已被证明可增加传染性或致病性或降低现有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有效性,并对全球疫情产生重大影响的突变株。值得社会各界高度警惕和防范。世界卫生组织用希腊字母阿尔法(Alpha)、贝塔(Beta)、伽玛(Gamma)、德尔塔(Delta)等来命名。
从新冠病毒变异的时间线来看,第一阶段是2019年底,首次发现新冠病毒的原始毒株,主要疫区为我国湖北省武汉市. 第二阶段是2020年9月在英国发现的α突变毒株,主要在欧洲、北美和中东地区流行。相关研究认为,Alpha的传染性比原株高40%到80%,但致死率并没有增加。2021年7月后逐渐减弱消失;第三阶段是2020年12月左右,分别在南非、巴西、印度检测到beta、gamma、delta变种,其中delta广泛传播,甚至直接导致了澳大利亚的封锁,南半球的一个国家;第四阶段是2021年11月在南非发现的Omicron(欧米克龙),仅用了4周时间就取代了Delta,成为了全球主要的流行毒株。直到现在,还没有出现值得关注的新突变毒株,Omicron仍在全球肆虐,造成一波又一波的疫情高峰。
Omicron 在这一年中也经历了多代突变。例如BA.2、BA.4、BA.5称为“第一代变种”;后来,这些变种发展出了“第二代变种”,比如BA.2.75就是从BA.2发展而来的;第二代还会产生“第三代变种”,比如最近在北京等地流行的BF.7,简称BA.5.2.1.7,是BA.5变种的一个分支菌株。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球流传着500多个Omicron亚系,但它们普遍具有相似的特征,即毒性较低、传染性和免疫逃逸能力较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2022 年 6 月发布的一项研究,在统计了Delta疫情期间的16749名患者和Omicron疫情期间的17693名患者的症状后发现,在Delta组中,有49.2%的患者症状较重。,7.7%的人病情危重,所有住院感染中有28%是致命的;而在 Omicron 组中,28.1% 为重症,3.7% 为危重,所有住院感染中有 15% 是致命的。
专家认为,这可能是因为Omicron在上呼吸道复制速度快,会加速感染,但同时也表现出更多的上呼吸道症状,甚至完全没有症状,更不容易引起肺部的病理症状。中国药科大学主办的《药学进展》发表的一篇研究综述称,所有关注的突变菌株均表现出增强的感染力和免疫逃逸能力,毒力从Omicron开始减弱。Alpha、Beta 和 Delta 等突变菌株都显示出增强的毒力。
关于Omicron菌株的几个问题
近期,随着国家不断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欧米康对人体的危害以及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引发高度关注。在学术界,首都医科大学校长、生物学家饶毅和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东彦也发起了一场在线辩论。
金东彦的要点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Omicron病毒感染是一种自限性、自愈性疾病,感染者表现为典型的流感样症状,主要累及上呼吸道,不同于流感和普通感冒。没有不同。目前它的变异趋于稳定,变异为更致病的是极小概率事件。不过,饶毅认为,Omicron感染与流感的症状虽然有部分重叠,但也存在显着差异。尤其是流感,目前还没有观察到大规模的后遗症,很多研究都证实新冠后遗症是存在的。同时,直接将Omicron感染定义为一种自限自愈的疾病过于武断,
目前国内外仍有专家建议将Omicron与新型冠状病毒区分开来,认为两者应归为不同的病毒。此前,牛津大学医学教授、英国政府生命科学顾问约翰贝尔认为,Omicron感染似乎并没有那么严重。感染患者无需高流量吸氧,平均住院时间约为3天。疾病不同。12月5日,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学分会召开专家共识会。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学分会主任委员顾晓红等十几位专家认为,“
针对上述讨论,《生命时报》通过采访收集了多位专家的意见。
1. 您如何看待 Omicron 已成为另一种疾病?它与流感有何不同?
武汉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教授杨占秋表示,Omicron和流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病毒,有着本质的区别,但目前流行的Omicron传播速度更快。两者感染后的症状和体征有很多相似之处。
第一,我国目前流行着90%以上的无症状轻症患者。该病毒仅限于上呼吸道,不会损害肺部或引起肺部炎症。目前报告的一些重症、危重症甚至死亡病例,都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基础疾病加重或恶化所致。
第二,和流感一样,目前流行的Omicron毒株也是在感染一周后#奥密克戎真的不可怕#,症状慢慢消退,病情恢复。此外,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发布研究称,他们招募了23名曾感染过Omicron并接种过疫苗的年轻人与13名从未感染过的年轻人进行对比研究。在外周血管健康或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方面没有发现差异。换句话说,Omicron 对心血管健康没有负面影响。
2. 后遗症如何处理?大量研究证据表明了什么?
专家表示,目前还没有针对Omicron毒株后遗症的大规模样本研究,以往的研究也不能完全支持Omicron的影响。《美国医学会杂志》此前的一项影响较大的研究是基于 2020 年至 2021 年底来自 22 个国家的 120 万例病例,当时流行的主要菌株是 Alpha 和 Delta。研究发现,初次感染后3个月出现的新冠长期症状主要有3种:3.7%有持续性呼吸系统问题,主要是呼吸急促和持续咳嗽;3.2% 有持续性疲劳,伴有身体疼痛或情绪波动;2.2% 有认知问题,例如健忘或注意力不集中。仍有长期症状影响的患者人数急剧下降至 0。9% 在 12 个月后,只有 0.7% 的非住院患者仍然感到困扰。最后,该研究强调,由Omicron毒株引起的新冠长期症状的比例可能低于研究中的数据。
此前英国一项研究表明,在接种疫苗的前提下,Omicron感染后遗症的发生率仅为Delta的24%至50%。挪威公共卫生研究所最近一项涉及 13,000 名 Omicron 感染者和 23,000 名 Delta 感染者的研究表明,与 Delta 相比,Omicron 感染者在感染后 3 个月报告任何症状的可能性较小。感染人数偏低,其中身体疼痛的比例下降23人/万人。
杨占秋表示,此前的原株、Delta等会引起肺部炎症死亡,但病毒不会引起心脏、肾脏等脏器病变,造成后遗症;今天的Omicron感染症状较轻,患者的病期比较轻。最多1周,更不可能造成严重的后遗症。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教授崇玉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些传染病患者在经过恢复期后,某些器官的功能还没有恢复到正常状态。长期正常,所以算是后遗症。,至少没有证据表明Omicron感染有后遗症。
3、如何评估反复感染的危害性?
11月10日,《自然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称,反复感染新冠病毒会导致多器官系统出现不良健康状况的风险显着增加。针对这项研究,专家认为,在西方国家,由于新冠病毒流行时间长、规模大,反复感染的新冠患者不计其数,但在中国尚无相关数据. 12月1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耶鲁大学等中美专家在《科学报告》杂志上联合发表论文。他们对 2021 年 4 月之前的研究进行的荟萃分析发现,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可能会再次感染新毒株,但再感染率仅为0.7/10000(人·日),低于首次感染率。对更易传播的 Omicron 菌株的荟萃分析还表明,以前感染过其他菌株的人再次感染 Omicron 的风险低于未感染的人。
科学防疫与正常生活不冲突
继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出台仅一个月后,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又出台“十条新举措”。新举措特别强调,加快推进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解决群众就医等问题,不断提升疫情防控的科学化、精准化水平。专家提醒,鉴于Omicron的新特点,进一步放宽防疫措施并不代表完全放宽。现在是冬天,适合病毒的流行和传播,大家也不要掉以轻心。
摆脱焦虑,科学防疫。“不宜过分担心感染新冠或完全放下躺着的念头。” 上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傅华表示,科学证据和实践已经证实了Omicron的致病性下降。但是,一些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免疫功能不成熟的婴幼儿以及不适宜接种疫苗的人群,感染后确实存在重症、危重症风险,应加强防护。家庭成员、社区、家庭医生团队要形成合力,保护高危人群,共同应对。杨占秋表示,疫情已经蔓延三年,每个人都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目前需要恢复正常生活。尤其是老人和孩子的家长,不要过分着急,保持和以前一样,减少聚集,加快疫苗接种,建立免疫屏障。
加强免疫,养老和医疗是重点。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科主任党双锁表示,有两个特殊人群必须重点接种,一是有基础疾病的人和老年人;保持整体医疗救治能力。但目前很多人接种第三剂疫苗已经一年了,防护力急剧下降,迫切需要接种第四剂疫苗。杨占秋补充说,接种疫苗后,抗体产生的高效保护作用一般会持续半年左右,可能会在2到4年内完全消失。如果距离上次注射时间较长,可考虑再次注射。
防止医疗挤兑的合理应对措施。傅华说,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如果出现持续高烧等危重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如果感染人数在短时间内增加,势必会给医疗机构带来压力。方舱医院建设仍需科学布局和储备。必要时可启动方舱,将部分患者转移至方舱救治,减少对医院正常诊疗的影响。杨占秋认为,只有1/3的人群对冠状病毒毒株易感。Omicron是一种新的冠状病毒毒株,应该也有这个特性。也就是说,即使出现新冠疫情大爆发,最多只有不到40%的人会被感染。这些感染者大部分不需要去医院治疗。符合居家条件的可以在家隔离,症状严重时去医院就诊。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医疗挤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