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创业的时候,有高级干部反对,我说谁再反对我就杀了。
关于创新,很多公司喜欢玩概念。创新要经历一个从质变到量变的过程,只有坚持到最后才有价值。
转型一定要提前谋划,眼见为实,你的生意就大了。
当企业发展达到顶峰时,最需要有危机感,开始新一轮布局;当企业面临压力和批评时,要保持乐观和韧性。
张近东:1963年出生,苏宁董事长。苏宁于1990年创立于江苏南京,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商业零售企业,位列中国民营企业前三强。2015年营业收入突破3000亿元,拥有18万名员工,在中国大陆600多个城市拥有1600多家连锁店,品牌价值1582亿元。在2016年胡润百富榜中,张近东以780亿元的财富排名第十。
张近东是一位低调的企业家。虽然常年“霸占”胡润百富榜前十,但相信很多人只知道苏宁,却不知道张近东。与国美的黄光裕相比,张近东显得更加温柔内敛。但其实,张近东骨子里是非常坚韧的,否则他怎么可能和黄光裕这样的劲敌对抗多年呢?
无论是在传统零售还是在互联网领域,苏宁都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商业异类。过去几年,苏宁从传统的连锁零售商转型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联网企业。
大多数传统企业转型失败的原因,是因为快要死了,才想到转型;而苏宁的几次转型看似每次都是“自杀”,但转型之后的苏宁似乎越来越好。张近东做对了什么?
本文推荐给处于转型焦虑和“创新危机”中的创业者。
未来 20 年最伟大的产品尚未到来
26年前的1990年,我27岁。
我辞去了事业单位的工作,在南京宁海路租了一个不到200平方米的小库房。以为我疯了。
还记得那时候,由于人手有限,从销售、销售、收银、送货几乎所有岗位我都干过,每天都要给员工打气。一天结束时我几乎精疲力尽,但我没有任何抱怨或遗憾。因为我自己很清楚我在做什么,我想做什么。
1998年,苏宁已具有相当规模。当年面对亚洲金融危机,不少企业开始缩减业务以渡过寒冬。而我决定二次创业,确定了从专业零售向综合连锁零售转型的战略。不要低估这样的决定。当时要一下子砍掉我们50%的批发业务,也就是破釜沉舟。.
第二次创业的时候,有一些高层干部反对,我说谁反对我就杀谁。
因此,当我们确定了一个发展目标,就要义无反顾地坚决执行。我们终于坚持下来,成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性零售连锁企业。
第三次创业始于2009年。而这一次,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互联网和实体几乎是两个对立的概念,而当时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就是“颠覆”和“替代” . 但我认为互联网是一种工具,与实体并不冲突。几年来,不仅线下第一的地位没有动摇,苏宁易购在B2C电商领域也成功巩固了前三的地位。
创业并不全是欢笑、鲜花和掌声,也可能充满荆棘,甚至濒临死亡。这一时期充满困难和不确定性。这与足球非常相似。我们经常用“足球是圆的”来形容比赛的变幻莫测。直到最后一刻,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
之前看过一组数据,说目前中国平均每天有12000家新公司诞生。2010年以来,中国新成立企业数量增长一直位居全球第一。
但另一组值得注意的数据是,每100家初创企业中,能存活一年的不超过30家;只有不到 30% 的公司能持续三年以上。也就是说,在这100家初创企业中,能够持续三年以上的只有七八家。
我也是一名企业家。能深刻体会到创业者的酸甜苦辣,更能体会创业路上的艰辛与迷茫。虽然在大家眼里,苏宁已经是一家成功的大公司,但是对于我来说,我还是在创业。创业是我毕生的事业,但我处在不同的创业阶段。
可能有人会说,现在的创业环境和20多年前有很大的不同。现在各行各业的竞争非常激烈。似乎所有的想象空间都被巨头们占据了,创业空间也没有以前那么宽松了。但我相信真正的企业家不这么认为。
乔布斯在做苹果手机的时候,面对的是风头正劲的诺基亚和摩托罗拉,而今天诺基亚和摩托罗拉已经成为历史。
即使像谷歌这样强大的公司,对于创业者来说,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因为“20年后最伟大的产品还没有发明出来”。谁能想到,20多年前西湖边的一名英语教师,会成为当今世界最大商业帝国的缔造者?
对于真正有梦想的人来说,市场从来不缺少机会和风口,现在正是创业的最佳时机。
趋势必须取代优势
不少朋友表示,苏宁这几年动作频繁,似乎踩到了风口。但我们永远不会满足于踩风,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为行业转型升级再造风。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苏宁“闯关”的经历。
首先,趋势肯定会取代优势,而变革最重要的是看清方向,顺势而为,创业者要敢于放下过去的成功。
企业都是时代的企业,任何优势在潮流大潮面前终将被淹没。企业不怕选择一条艰难的道路,就怕迷失了正确的方向。
2009年我们转型互联网零售的时候,可以说是在传统连锁的巅峰时期,也是我们业绩最好的时候。然而,随着智能手机、电脑等一系列通讯网络产品的爆发式增长,我们预感到消费习惯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我们决心突破自我,开展电子商务,义无反顾地拥抱互联网。
其次,要坚守行业本质,经得起社会批评。制造业要有优秀的产品,零售业要有优秀的服务。这是必须始终坚持的行业本质。
这些年来,作为一家上市公司,苏宁的转型是在舆论的聚光灯下完成的,我们的一举一动或好或坏,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一点小事就会产生连锁反应,无限放大,我们将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外部压力。这往往是最艰难的时期,稍有动摇就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但我们转型的决心是坚定的。有媒体朋友称我们为“断腕壮汉”。虽然我们的转型过程远没有那么惨烈,但我们确实有那样的决心。现在看来,正是因为我们当时的决断和坚持,才赢得了转型的时间和战略回旋的空间。
最后,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所有转换都有一个时间窗口。如果转型没有明确的路径,犹豫不决,前瞻后顾,就会浪费宝贵的时间,错过转型的最佳时机。
在我们转型初期,因为没有标杆可参照,经常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我们坚信,线上线下融合的O2O模式一定是未来的大势所趋零售行业,所以我们坚定地打通了线上线下的产品、服务、体验等全流程。
我从转型和创新中学到的 5 课
未来总是变幻莫测,充满未知。面对不确定性,我总结了一些转型创新的经验,相信对大家未来的创业和事业有所帮助。
1、在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中,始终把握行业本质。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如果你完全追逐技术,最终可能会被眼花缭乱的新技术所迷惑;如果你完全拒绝技术,你最终会被淘汰。
归根结底,技术是一种工具,但每个行业都有其不变的核心,即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客户。例如,零售业本质上是从事商品流通服务。互联网带来的最大变革是提高流通效率,更好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2.改造必须提前计划。看多远,事业就大。
我们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不断优化和配置现有资源,以实现更高的目标。
我们早期推出苏宁易购,线上放大线下资源;推出开放平台,探索互联网零售新模式。这些不仅仅是为了眼前的利益,更多的是为了未来的布局。
3、面对压力,要坚持创业精神。
当我们选择了一个目标,就要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我们要有抵制诱惑的毅力,要有经受挫折的勇气。很多企业之所以转型失败,并不是因为看不到趋势,而是因为无法承受短期的诱惑和压力,无法用创业的决心去转型。
转型是掌握新工具、获得新能力的学习过程。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正常的。空间需要时间,空间需要坚持。
4.注意节奏,行动前做好计划。
无论是创新还是创业,生存和发展都是前提。创新来得太早会成为烈士,来得太晚会被时代抛弃。只有适时发力,才不会伤到自己,才能创新成功。
就像转弯一样,高铁的节奏和汽车完全不同。汽车可以轻松转弯。对于火车张近东创业初期,他们需要早点慢点转弯。如果他们匆忙,他们会翻车。
5. 所有的转变最终都必须固化为团队文化。
因为唯有文化改造,才是真正的精神传承。不同时代的企业,都会形成时代文化的烙印;企业使用不同的技术工具,会形成不同思维文化的刻板印象。
因此,在互联网的浪潮下,企业文化既不能一成不变地自给自足,也不能被完全否定和颠覆。互联网企业的文化特征是注重用户体验,以开放共享的理念重塑价值链,以平等的企业氛围推动创新。
做长久企业,必须做好三件事
我一直认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企业前进的唯一选择,这也是我们当初转型时雷厉风行、毅然决然的真正原因。但是如何成长为一个时代的企业,我想和大家分享三个观点:
1、大胆逆周期布局。
对于企业家来说,当企业发展达到顶峰时,最需要有危机感,开始新一轮的布局;当企业承受着巨大的外部压力和非议时,恰恰需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和强大的应变能力。
苏宁的每一次转型,都恰恰得益于逆周期布局。1999年,空调批发最火爆的时候,我们砍掉了将近一半的业务,转型做零售;2009年,我们在连锁发展的巅峰时期投身于O2O零售。现在回过头来看,每一次布局最终都被市场验证为正确的。
2、创新往往是“剩下的为王”。
很多企业都在创新,但创新从来不是三天打鱼、两天发帖的事情。它不仅需要创意,更需要资金、技术、人才等大量资源的整合,更需要时间的积累。
有的企业玩概念,没有实质性措施;一些企业只是在某个点上创新,缺乏系统支持;还有一批企业,虽然模式很新颖,但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支持长途旅行,做长线。因此,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只有坚持到最后的创新才有价值。
3、一定要做到“最”。
企业发展初期,需要做“少数”,因为只有比大多数人看得更远,思维更前瞻,才有可能抢占先发优势。但是,任何企业要想大发展,获得广阔的市场,就必须进入大市场,顺应社会主流需求,满足大多数用户的消费习惯。
比如我们提到的O2O零售和品质消费,就是未来的“多数”。因此,只有在布局上做“少数”,才能先发制人;只有成为未来的“多数”,才能做大做强。
市场没有好坏之分张近东创业初期,关键在于企业如何理解和把握。这是苏宁20年发展的最大收获。从传统零售到互联网零售,再到现在的五大产业,苏宁在做大,做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