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家居  合同  贷款  电商  投资理财  手机  互联网  基金  [db:关键字]  层压板 

回顾梨泰院事件和300多起踩踏事故

   日期:2022-11-05 12:31:2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171    
核心提示:当地时间10月29日晚,韩国首尔龙山区梨泰院发生大规模踩踏事故。梨泰院的踩踏事故发生时,人群密度达到每平方米16人以上。上观新闻:梨泰院踩踏事故发后,有一种说法是发生地点硬件不足,小巷宽度大概为3.这次梨泰院事件,我初步判断可能是扰流型恐慌。上观新闻:踩踏事故一旦发生是不是必然导致比较严重的结果?上观新闻:之前许多踩踏事故都是发生在城市,农村也有发生踩踏事件的可能吗?

当地时间10月29日晚,韩国首尔龙山区梨泰院发生大规模踩踏事件。韩国中央灾害安全对策本部11月1日通报,梨泰院踩踏事件造成的死亡人数上升至156人,另有151人受伤,其中40人目前正在医院接受治疗。这是自2014年世越号客轮沉没以来韩国最严重的公共安全事件。

梨泰院是韩国首尔龙山区著名的商业区,地铁直达。南北长约1.8公里,这里有许多商店、餐馆和娱乐设施。据韩国警方介绍,发生踩踏事件的小巷是一条宽约3.2米、长约45米的斜坡,位于地铁梨泰院站1号出口附近。事故发生时,整条巷子都挤满了人。发生踩踏的部分长约5.7米。当时,大约18平方米的空间里,有300多人。这起事故的伤亡人员都在这一段。

南开大学刘茂教授等人共同发表的题为《城市公共场所拥挤踩踏事故分析》的论文中,发生踩踏事故的原因通常与公共场所的性能设计、人群的密度和速度有关。 ,与管理控制,人群信息交换。论文称,当人群密度达到每平方米8人时,人和人几乎挤不进去;当达到9个人时,人们不再能上下移动双手;当它达到10个人时,人们会觉得他们周围有大量的人群。压力,不动,并寻求帮助。梨泰院发生踩踏事件时,人群密度达到每平方米16人以上。

一位在首尔工作的华人李女士告诉上官网记者,她29日晚在梨泰院参加活动时,街区内没有显示人流的警示牌。

当地时间11月1日,韩国总理韩德洙就梨泰院踩踏事件举行记者会。他说,踩踏事件的原因是缺乏安全人员和缺乏系统。

上海应用科技大学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副教授马廷光10年前开始研究人群心理和恐慌理论。他收集分析了国内外300多起踩踏事件,试图总结人群灾害的原因。开发模型以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这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安全研究课题。

以下是上官网记者与马廷光的对话:

踩踏事故的根本原因是人群内外沟通不畅

上官讯:梨泰院发生踩踏事故后,有说法称现场硬件不足。胡同的宽度约为3.2米,对于大型狂欢者来说太窄了。

马廷光:通常法规要求人员密集场所的室外疏散通道净宽不小于3米,我国的建筑法规也有同样的要求。所以这是目标。据我了解,韩国的很多防火标准在美国都是紧跟的。但标准是一回事,执行又是另一回事,达标只是满足安全的最低要求,难以应对人流高峰。

重大事故的发生很难归因于任何具体原因。有规划问题、标准问题和文化问题。正是这些不利因素凑在一起,才导致了一场重大事故。

但可以肯定的是,踩踏事件的根本原因是人群内外沟通不畅。外面的人进来,里面的人出不来。存在外部管理错误和内部认知偏差。因此,它是内外结合、耦合放大的结果。

上官讯:在您之前的研究中,您总结了三种恐慌模型。他们会有不同的反应吗?

马廷光:一般来说,群体性灾难按照恐慌的类型分为三类:进入恐慌、逃离恐慌和剧透恐慌。

最常见的入门型恐慌是粥棚效应,这通常发生在古人的救灾场合。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粥)和危险的环境(棚子),以至于偶尔的干扰带来人群践踏。当大家都关注一些“​​好处”时,人群密度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危险的程度。这个时候,一声喊叫,一个人的摔倒,或者一个谣言,都会引发连锁反应,引起人群的踩踏。在现代社会,这种引流活动只要给他们发一张小票就可以避免,这样人群就不用担心打架了。

逃避恐慌也是一种更常见的恐慌类型。在某些情况下,这个人逃跑是为了避免一场灾难,这可能是真实的,例如火灾或地震,也可能是不存在的,例如谣言和缺乏照明。因此,人群的信仰非常重要。汶川地震两个月后,有传言称成都游泳馆被踩踏,也就是群众的脆弱性被地震放大了。平时的小问题,可能是大灾后需要高度警惕的危险。.

另一种常见的恐慌是扰流板恐慌。流动是指人群的状态,但不一定是“流动”的人群。由于意外的原因,人群爆发了。这通常取决于参与者的规模和疲劳程度。它经常发生在战场上,例如淝水之战。这次梨泰院事件,我初步判断可能是剧透式恐慌。

上官网:事故当天的人群密度可以预测和监测吗?

马廷光:现在几乎每个人都带着手机。手机随时随地与基站通信。通过基站可以检测到某个区域的人数。因此,在现代社会,完全可以通过手机定位来监测人群密度,这是交通管理领域非常普遍的一种方法。

在公共安全领域,公安系统也有很多监控人群的手段,对于人群的管理可以说是足够了。例如,可以计数的摄像头,类似地铁入口的设备,也可以在活动现场布置,成为人流计数器。重大活动使用手环来跟踪人流。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时,所有观众都不能直接开车观看比赛,只能乘坐大巴接送。专门的指挥中心可以通过各方提供的人流线索,不时监控人流。火车开动之前,指挥中心就知道来了多少人。北京奥运会也是如此。这是现代社会安排大型活动的通行做法,技术难度不大。

有一种方法,技术没有问题,关键是你意识到这是一个有人群风险的聚会活动吗?您是否积极寻求地方政府的监督和支持?您是否寻求专业意见来解决问题?公共安全问题是否有资金和人力支持?这需要对社会进行教育。社会越发达,集会的市场化程度越高,举办活动的专业服务团队就越多,以确保安全。

政府真的很想建立人群事故预警机制。首先,要放弃追责追责的想法,真正为业务做计划和支持。在监管、需求和专业化服务之间实现供需之间的稳定和动态平衡。过高的门槛和不切实际的要求,实际上是在助长违法违规行为。

上官网:这次梨泰院万圣节活动没有明确的组织者,大家都按照惯例去。

马廷光:这是一种文化活动,但也是一种商业活动。当然,本地企业希望人越多越好。问题是在没有准备好相应的应对措施的情况下吸引了过多的人,这是由于对人群危险的盲目和无知造成的。人群的危险主要来自不确定性。没有门票的限制,商家无法保证有多少人参加。环境温度和环境湿度会带来不同的客流,这明显增加了人群监控的难度。

被困者无法自行逃脱

上官网:在事故现场的部分视频中,我们看到救援人员试图将被困人员从人群中拉出来。这种救援方法有问题吗?如果你已经加入了踩踏队,有没有更好的自救方式?

马廷光:只能这样。被困的人靠自己的力量根本逃不掉,人们互相勾结,只能靠外人把他拖出来。

救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需要小心人群。灾后现场恢复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缓慢的过渡,不宜过多打扰人群。一些人指责事故发生时年轻人仍在附近跳舞。人群灾难是当人群出现问题时,如果没有人被允许跳舞,人们可能会沿着马路走去加入人群。减灾过程中不扰民、不扩大规模是基本原则。人群是动态的、多变的,没有捕捉,也没有标准的方法来解决它们。历史上发生过很多踩踏事件,都是因为警察疏于管理人群,导致警察死亡。一根一根拔出来是最简单也比较安全的方法。

2008年春节期间,由于南方的暴风雪淹没了输电线路,几乎所有北行的列车都停滞不前,数十万人被困在广州火车站广场。最高峰时,火车站附近的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米9人,这意味着在人群中很难伸手。当时,当地的宪兵被用来控制人群。为什么只能用人,没有其他手段?任何物体都可能在人群面前坍塌,成为人群的伤害,只有人群才有足够的体力与人群抗衡。因此,最终的解决办法是增加人力,这是唯一有效的措施。

上官网:一些科普视频传达了一个说法,一旦发生踩踏事件,就要用一定的姿势保护自己。

马廷光:抱膝护头的假设是用侧面挤压代替正面挤压,理论上可以缓解窒息。但是一旦处于蹬车状态,大家都在本能的作用下挣扎,所以没有办法去做(那些姿势)。此外,任何降低重心的措施都应避免,因为您为他人提供了踩到您的机会。在踩踏事件中,很多人站着被挤压,无法呼吸,屏住呼吸,然后窒息而死。

被困在其中的人很难自救。挤人有其内在规律,与人群作斗争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此,应对人群风险,应从预防入手,从决策入手。

上官网: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识别人群的危险性?

马廷光:参与人群的时候,往往不是一个人单独行动。人多时,会出现群体决策的偏差(即从众效应、随波逐流、不思考)。

通常我们认为人群聚集更安全,所以在发生重大火灾现场,遇难者往往会自发聚集研究对策,这就是所谓的聚集现象。然而,人群情境本来就是危险的,更需要打破常规,独立决策,通过逆向思维想办法打破人群限制,比如爬墙爬树,实现差异化生存。

外部提醒很重要。如果能及时沟通,通过声音、灯光、影响等手段让人们提前知道危险,延迟加入人群,危险就可以消除,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对于企业来说,提供合适的外部报警方式也很重要。格式塔心理学或盲人摸象理论告诉我们,各种报警方式可以提高感知效率,达到减灾的效果。

及时响应很重要,早一秒和晚一秒有不同的结果

上官网:一旦发生踩踏事故,是否必然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马廷光:这取决于响应时间。比如校园踩踏事件发生后,白天的人员伤亡通常很小,因为大家知道的很快,反应也及时梨泰院踩踏事故原因,但踩踏事件的规模在晚上很容易扩大。由于人脑对氧气供应的高度依赖和敏感性,窒息造成的伤亡人数将随着指数级增长而增加。因此,在发生踩踏事故后,及时做出反应非常重要。前一秒和后一秒做出的响应会有不同的结果。

上官讯: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出现拥挤的情况。

马廷光:地铁、候车室、演唱会、交通枢纽、体育赛事……这些都是管理人流的地方。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也会做越来越多的户外活动。

2010年前后,美国消防领域正在酝酿一个新的职业:Crowd Manager(人群管理员),区别于以往的安全管理员。足够的人群规模。中国社会有足够的经济水平和足够的人群规模。需要更加关注人群事故隐患,全社会认识到人群管理的必要性非常重要。

上官讯:从应急管理的角度来看,如何做得更好?

马廷光:一是要坚持群众活动审批制,做好应急预案。加强规划,简而言之,就是要做好准备,给人群预留空间,而不是把空间都用完,真正出问题的时候,就没有人力和空间去救人了。

其次,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提升应急队伍的理论水平和识别潜力,提前发现隐患,及时应对。任何人群事故都有一个灾难形成过程。在它爆发之前控制它比在事故之后处理它要简单得多,成本也更低。能够从历史事故的发展模型中诊断和预测事故的可能性或迹象,并在该采取行动的时候采取行动,是专业团队的水平。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人多了之后,为什么没有那种危机感呢?每个人都对人群并不感到惊讶,缺乏敏感性。我想可能是因为对历史的踩踏事件、外国案例、历史经验不够了解。“风大,草木皆兵,斩鞭。” 孙子兵法对战场人流的管理也有非常深刻的理解。中国应对人群灾害的历史和文化源远流长。

发展总是有规律的。发现这些规律,一看到迹象就采取预防措施,这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方向。但具体操作,即使是直接管理人群的人,一生中也未必会遇到一两次踩踏事故,所以没有亲身经历。灾害发展模式只能通过经验共享来认识,并针对这些模式进行针对性的安排。

人群决策的不确定性以及业务活动中断的额外成本有时会使管理层难以做出坚定的决策,除非最初决定将其视为灾难并强制撤离。

上官讯:以前城市发生过很多踩踏事故梨泰院踩踏事故原因,农村有没有发生踩踏事故的可能?

马廷光: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发生过一些与庙会、集市有关的踩踏事件。经常有人跑到屋顶,屋顶倒塌或树枝折断,导致一系列人群事故。现在因为人们没有去庙会的热情,或者不需要固定时间出来,这种情况很少见。不过,随着国家振兴乡村、振兴地方文化的努力,短期的人潮高峰也有可能被踩踏,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生。

 
标签: 上海踩踏事件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100132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