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一批越冬候鸟九只白琵鹭登陆鄱阳湖时,江西部分地区已连续50多天没有有效降雨。
时间是9月21日。按照往年的规矩,10月下旬,70万余只候鸟将跟随它们沿着贯穿22个国家的东亚-澳大拉西亚迁徙路线,避开霰弹枪、大雨和天敌,抵达鄱阳这个地方。有茂盛的水和草。冬天的湖。但今年迎接它们的是难以栖息的大型干燥和破裂的滩涂,以及高得无法吞咽的莎草。
还有沉水的植物块茎和鱼、虾和蜗牛,通常应该塞进它们的胃里。今年前者未能生长,后者刚出生就晒干了。都昌县候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李跃测算,九只白琵鹭所在的马营湖是都昌县为数不多的大型水域之一,面积达1800亩。 , 只够 10,000 或 20,000 只鸟。支持近一个月。
今年8月以来,鄱阳湖的鱼草鸟经受住了干旱的考验。进入新世纪后,鄱阳湖旱情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新旱年取代旧旱年,继续成为媒体报道的“1951年以来最干旱的一年”。无论是在江豚巡洋舰上,在观察候鸟的望远镜前,还是在大学实验室里,人们都在密切关注今年异常早的旱季,试图弄清楚频繁的干旱可能带来的变化生态系统。
当鱼、草、鸟遇旱
9月4日,在鄱阳湖松门山海域的一处海滩上,疑似死亡长江江豚。江豚处于鄱阳湖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端。生活在鄱阳湖的江豚占总种群的近一半。它的健康意味着鄱阳湖的健康。
它有光滑的身体和上翘的嘴巴。由于人类活动和环境污染,2017年科考数据显示,长江最后一只哺乳动物长江江豚仅存约1012只。
往年这个时候,鄱阳湖水面还是很大,江豚时常散落。然而,今年9月初,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梅志刚发现,水位已接近旱季的极旱期。它们都聚集在鄱阳湖北部和通江航道的开阔水域。在今年夏天持续高温的情况下,这群降温能力差的哺乳动物只能躲在有限的深水区域。
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江豚湾位于鄱阳湖东南岸。这里以江豚众多而闻名,但今年梅志刚并没有第一次在这里观察江豚。观测显示,江豚跑到了附近的新疆河支流瑞洪桥。因为桥附近有很多人类活动,所以通常不是江豚栖息的首选。“可是江豚是随鱼迁徙的,它们追着鱼吃点东西。今年,它们别无选择。”
在旱季,采沙留下的沙坑也成为江豚的栖息地。一些大型碉堡面积约10平方公里。水退时,鱼群集中于此,资源较为丰富。但随着水位不断下降,碉堡与河流相连的出入口较浅,江豚搁浅的风险较高。
“冬季旱季鄱阳湖江豚分布比较规律。” 梅志刚从2008年开始就在鄱阳湖观察江豚。他告诉中青报、中青报记者,如果冬季出现低水位,水位就会退去。慢慢地,随着温度的降低,鱼儿会离开沙坑游得更深,江豚可以及时和鱼儿一起离开。但今年,水位迅速退去,水温和水位下降的节奏不匹配,江豚很可能被困在沙坑里。"
据江西省渔业渔业局工作人员介绍,今年进入旱季以来,鄱阳湖已发现两只江豚死亡。一个是在松门山飘崖头水域发现的。
除了被搁浅,江豚可能吃不到足够的鱼。南昌大学教授胡振鹏说:“这次干旱对鱼类肯定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据他介绍,鄱阳湖是今年最快的一天后退了34厘米。“小鱼苗对水流反应迟钝,七八月份,水流到沙滩上的洼地,出不来,在洼地里晒干成鱼干。”
鱼和草都是鄱阳湖水生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石。今年旱季较早,四面环水的湿地过早出露,湿生旱生植物过早发芽生长,鹅来后已衰老变硬。
对于水生植物来说,生长在湖底的沉水植被在七八月份处于生长期,枝叶还没有长好,还没有来得及通过光合作用为根系储存养分,几乎他们都干枯死了。“淹没植被的生长是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标志,”胡振鹏说。沉水植被可以为水生动物提供食物、栖息地和庇护所,还可以增加水中的溶解氧量,净化水质。
鱼草的减少也影响到每年到鄱阳湖过冬的候鸟。在水文条件比较正常的年份,鄱阳湖从9月中下旬开始退潮,10月水位下降到12米左右,大量候鸟来到鄱阳湖过冬。在缓慢的后退过程中,沼泽和泥滩逐渐暴露出来,为候鸟提供源源不断的蜗牛、鱼虾和沉水植物。9月21日第一批候鸟抵达时,鄱阳湖星子站水位已回落至7.33米。
2000年以后,鄱阳湖地区每隔几年就经历不同程度的旱灾。据鄱阳湖星子站水文资料显示,近10年来,10米以下旱季平均持续时间比10年前要长。
鄱阳湖旱季影响早而持久,改变了候鸟的觅食行为。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李彦阔从2008年开始参与鄱阳湖候鸟监测工作,他发现2010年以来,候鸟有向荷花等人工湿地蔓延的趋势。鄱阳湖周围的池塘和农田越来越明显。
“干旱和洪水都对淹没植被的生长不利。草食性的鹤、鹅和鸭如果找不到食物就会到稻田去。” 湖底长有沉水植被,高水位会影响其生长。光合作用,太低会使它变干。
李彦阔担心,除了当年粮食短缺的直接影响外,极端水文条件对候鸟的影响也可能会在第二年甚至更晚体现出来。迁徙生存和繁殖性能。一些青少年可能要到一两年后才会受到影响。”
鄱阳湖或将由“草型”向“藻型”转变
鄱阳湖作为最大的连江湖,就像挂在长江中下游的“葫芦”。它贡献了长江下游近五分之一的水量,是维护长江健康不可或缺的“水库”。长江汛期,一口气将水“吐”入鄱阳湖,旱季再“吸”鄱阳湖五河的水。
这种季节性的水文变化造就了鄱阳湖的物种多样性:当水量减少时,湿地生态系统演变为陆地生态系统;当水量增加时,它演变成湿地生态系统。鄱阳湖的植被也像同心圆,每一层从外到内都不一样。
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使鄱阳湖成为亚洲最大的越冬候鸟栖息地。对于南迁的70万余只越冬候鸟来说,鄱阳湖是它们穿越数千公里后的最终目的地。这些“乘客”包括世界上98%的白鹤、80%的东方白鹳和一系列珍稀鸟类。鄱阳湖也是我国“世界生命湖网”的唯一成员。
但也因为对外部水文变化更加敏感,鄱阳湖生态系统正受到旱季不断推进和延长的影响。胡振鹏发现,2003年至2019年,鄱阳湖10米低水位平均出现时间提前延长30天,8米极低水位出现提前8天延长16天.
从地形上看,江西省就像一个向鄱阳湖倾斜、向北敞开的巨大盆地。鄱阳湖吸收和净化全省排放的废物污染,沉水植被对净化水质起到关键作用。胡振鹏认为,汛期持续低干水位是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基本问题。“低水位和干燥影响水质和淹没植被的生长。”
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第一生产力,沉水植被不仅可以吸收氮、磷,还可以为鱼类和鸟类提供食物。自 21 世纪以来,频繁的采砂、人为污染的增加以及低水位和干水位的加剧导致了沉水植物的退化。2014年鄱阳湖科学研究调查显示,鄱阳湖淹没植被面积比30年前减少了36%。它的优势块茎也在从蚕豆大小变成绿豆大小,吸收氮磷的能力也在下降。
鄱阳湖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没有受到严重污染和富营养化的大型湖泊之一。胡振鹏认为,如果不加强保护,鄱阳湖可能会从“草型湖”转变为“藻型湖”,即沉水植物很可能被藻类取代,“一旦变成藻类,型湖泊,生物多样性将大大减弱……”
太湖是一个典型的藻类湖。十多年前,湖面常被一层厚厚的蓝藻覆盖,使水生动物呼吸困难,洄游鱼类基本消失。2007年,爆发了严重的蓝藻污染,影响了整个无锡市的生活用水。
鄱阳湖生态系统波动的影响也落在了人类的生活上。土壤沙化继续侵蚀鄱阳湖周边的耕地。200多年前,都昌县多宝乡沙丘面积较大,但由于围垦活动的加剧和干旱气候频繁,20世纪以来逐渐扩大。半年大风一吹,旧沙堆新沙,掩埋大量植被和土地。
同时,鱼类资源的减少,也让很多人放弃了世代相传的生计。撤退的渔民回忆,正常年份的6、7月是汛期,鱼从长江涌入鄱阳湖,退水是捕鱼的最佳时间。禁渔前,他们在端午节后“开始捕捞”,12月旱季下船回家修船修渔网。
但后来,旱季越来越长,水退得越来越快。一年只有不到3个月的捕鱼时间。即使没有禁渔,村里也只有50岁以上的老人还在钓鱼,年轻人靠“帮助和引导”在全国各地开办种植牙和拔牙诊所,他们眼中的生计更可靠。
如何抢救缺水的鄱阳湖
截至9月底,都昌县水利局正在按照“5个月不下雨”的计划调水。首次启用内湖水源新庙湖和大面塘作为全县人民饮用水的备用水源。一个月内,打了200多口深井,保障了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 水利部水旱灾害防治司司长姚文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长江流域抗旱供水总体可控,
人类的生存基本没有问题,但鸟类却不一定。9月15日,在吉林省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察到6只抵达的白鹤。这里是鄱阳越冬白鹤的中转站。人们也不知道大部队什么时候会到达鄱阳湖。
每年秋冬,三分之二的候鸟栖息在碟湖。碟形湖是鄱阳湖的“湖中湖”,有专家形容为“脸盆里的碟子”。雨季时汇入主湖鄱阳湖空前干旱,水位低于12米时成为孤立水。大多不深,但物种资源丰富。
都昌县候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李跃是目前为竹泡山附近的碟形湖补水的重中之重。他用两台挖掘机挖掘引水渠。其中一个离主航道太近,地面太湿了。他不挖两次就“爬不起来”,只好在下面放一块钢板继续挖。
李越知道,并不是所有的碟湖都“得救”了。李越之所以选择竹炮山,是因为他在研究的时候发现,附近一些碟形湖泊还有10厘米左右的水,有的地方还生长着少量的何首乌,但是稀疏、干燥,呈暗红色. 补水,何首乌和剩余的鱼、虾、蜗牛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而往年其他候鸟栖息地,如三山水域,大部分水面已经消失,不再适合候鸟栖息。
李越预计10天左右就可以完成补水工作,他已经开始了下一步割苔藓的工作。鹅鸭候鸟占鄱阳湖越冬候鸟的近80%,莎草是它们的重要食物来源。现在苔藓草纤维化严重,只能剪掉老叶长出嫩叶。割草不容易,人工割草速度慢,大型机械太重,无法乘船通过浅水主航道。天气条件也很重要,割后下雨会长得更好。
如今,李月正走在干枯裂开的河滩上,熟练地穿越死鱼和死螺。他要注意碟湖的补给,联系人手割草,甚至把碟子穿上短裤触底。在湖中捕捞贻贝的居民劝他们离开。
为减少今年游客到访对湿地环境造成的破坏,9月19日,生态环境部门会同林业部门、公安部门、城管部门、文化和旅游部门、属地乡镇开展联合执法,严禁各类车辆进入鄱阳湖湿地。
除了一些“抢救”措施,李跃还将挤出时间在三山、合和湖区、小阳圩附近筑坝、疏浚碟形湖,“现在我们不仅考虑今年,还要考虑长期——长期生态保护。”
意识到提前较长的旱季可能导致候鸟食物短缺,自2017年起鄱阳湖空前干旱,一家民间动物保护组织将南昌五星垦殖场的莲藕田承包给候鸟喂食,目前已从300亩扩大2000多亩。去年以来,余干县林业局还在祁州康山垦区为候鸟预留了近700亩水稻。
不过,目前Disc Lake的管控并未受到重视。在鄱阳湖禁渔前,许多碟形湖泊历史上由渔民或村庄管理。为了方便捕鱼,渔民们在湖周围筑起堤坝和闸门,将碟形湖中的水挡住。千百年来,候鸟也适应在圆盘湖附近越冬。禁渔后,飞碟湖的管控需要加强。今年以来,部分碟湖闸门、圩圩受损,多数碟湖在6、7月份未能及时放闸蓄水。
胡振鹏建议,候鸟保护区可以收回对碟形湖的控制权,在发生极端水文事件时及时控制碟形湖的水位。
从9月5日开始,江西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业局副局长詹树品经常加班到深夜,将九艘科考船在湖区获得的江豚数据汇总在一张地图上.
詹树品告诉中青报、中青报记者,目前最需要关注的沙坑松门山飘崖头水域是鄱阳湖中段深水区。南部有30个。南面与深水通道相连的出入口只有2米深,现在江豚和小鱼可以自由进出。“但再往下走,江豚就不敢出来了,饵料资源也会减少。”
詹树品说,9月19日以来,科考船早晚各检查一次,9艘科考船检查了11个掩体。巡警会蹲在碉堡旁边的巡逻艇上,防止江豚搁浅,并测量碉堡内饵料资源的变化。“如果诱饵不足以支撑它们过冬,那就是人工干预。一是放诱饵,二是打开通向河流的开口。如果万不得已,将使用人工捕鱼。救援。”
此外,旱季江豚往往会聚集在水深适宜的主航道,航运活动可能会影响江豚捕食与母幼海豚的交流。低于15km/h,降低江豚受伤风险。
在此之前,异常的水文变化导致江豚死亡。梅志刚记得,2012年3月,春汛后水位迅速退去,他亲眼看到六只江豚被困在鄱阳县围堰水域,动弹不得。在水里,骨瘦如柴。”当时,周围水位太浅,车辆和船只难以靠近。小木船开了两三公里,才把幸存的三头江豚送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