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是客观的,因此,在涉及“对与错”的问题上,可以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既不引起争议,又使人有意义。但社会科学并非如此,没有单一的答案。因此,社会科学的“是非”需要用逻辑来评价。合乎逻辑的不一定是绝对正确的,但不合逻辑的则应视为错误。
“四目五鼎”是目前中国最著名的青铜方鼎。首先,它是中国出土的青铜礼器中最大、最重的。身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9厘米,体重832.84公斤。二是经验丰富。1939年出土,当时是日本侵华时期。日本人得知消息后,想抢夺,幸好聪明的村民把它藏了起来。
抗战胜利后,鼎得以重见天日。1949年国民党撤离大陆,想把这个鼎带到台湾运到机场,但因为要运的宝物太多,把鼎太重,扔掉了。在机场跑道的边缘。1959年,保定调往北京收藏。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文史专家郭沫若根据鼎内的“司木屋”三字题字,将鼎命名为“司木屋鼎”。
1975年,中国正处于农业大建设时期。由于需要平整土地,在安阳殷墟发现了商代第二十二代君主武丁的夫人傅好墓。1976年发掘傅好墓,出土“司木心”延丁。高80.1厘米,口长64厘米,宽48厘米。比司母五鼎小,但形状相同,用途相同,铭文形式相同。
之后,关于丁的名字就引起了争议。谁对谁对司母戊鼎其实叫后母戊鼎司母戊鼎其实叫后母戊鼎,没有绝对的标准。
早年学者认为“si”是“祭祀”的意思。“四母五鼎”是指祭祀吴母的鼎。这里的命名逻辑是直译的概念。
但当代专家认为,商代字书写自如,部首可随意放置和移动,字可正反写。“Si”可能是“hou”的反义词,是同一个词。因此,建议此鼎的正确名称应为“侯木屋鼎”。这里的逻辑是翻译的概念。
2011年3月6日,央视新闻频道在《新闻30分钟》节目中正式发布公告:《司木五丁》将更名为《侯木五丁》。
时隔30多年,司木无顶更名之争似乎即将告一段落。不过,“侯木屋鼎”这个名字,其实一点都不如人意,也未必是对的。尤其是在现代语言中,“继母”的概念是非亲生母亲的意思。
当然,“继母武丁”之后的“侯”并不是一个接一个,而是“伟大、伟大、受人尊敬”的意思。例如,“皇天侯图”中的“侯”与“皇帝”同义,意为“崇高威严”。但这个名字总给人一种陌生而不自然的感觉,不符合中国文化的概念。中国文化更注重自然主义的逻辑。
原名“司慕武丁”不会带来这种不自然的怪诞感。因为“si”的读音与“si”的读音基本相同。当然,最关键的一点是,不管“Si”是不是牺牲的意思,不管是不是倒写,也不管应该怎么发音。是镌刻在三脚架上的原文,这才是最重要的。我们不需要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尊重原创,尊重原文,所以“四目无顶”这个名字还是严谨、科学、合乎逻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