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家居  合同  贷款  电商  投资理财  手机  互联网  基金  [db:关键字]  层压板 

又谈证券行业数字化转型中业务与IT的融合(下)

   日期:2023-02-08 10:43:3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92    
核心提示:或最新的数字化技术能够如何更好地支持业务,而是要思考数字化技术是如何改变组织本身、产品、服务、流程以及重塑业务的,也就是对之前业务的所有基础假设都要重新梳理一遍,看数字化技术或能力能改变什么、优化什么甚至创造什么之前没有的,最终的结果是一个数字化加持的新的业务战略。正因为如此,融合不利也越来越成为了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障碍。虽然证券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还在摸索之中,怎么做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如何在数字化转型中整合业务和IT,确实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有的企业在业务部门内部设立了IT团队,有的企业成立了“业务+IT”专项行动小组,都是为了实现业务与IT的深度融合。 但是,如果只是组建一个团队,则不会进行其他更改。 就说几句鼓励和打气的话,然后丢给业务和技术的孩子自己去连接,他们能自己集成吗?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金融机构如何更好地整合业务人员和IT人员? 总体思路是业务人员和IT人员必须融合成一个团队,并列举了一些如何构建真正的团队的方法。 这从方法论的角度教会了我们一些技巧,但仍然感觉还不够。

我们知道,要改变一种做法,必须了解它的背景和原因,还要衡量改变的结果,看看是否达到了最初的目的。 所以,如何更好的整合业务和IT,其实就是回到我们为什么要将两者整合的本源。

1、为什么要整合? 1.业务+IT融合是构建敏捷组织的必由之路

如火如荼的数字化转型需要对企业的组织架构、文化、人力资源和领导力进行重构。 与过去一样,企业单独设立IT部门提供企业所需的技术支持,远远不能满足数字化建设的需要。

如今,企业的数字化战略与其业务战略密不可分。 麻省理工学院的韦斯特曼博士在 2017 年 10 月发表了一篇题为《你的组织不需要数字化战略》的文章,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我个人同意文章中的观点。 我们在做数字化转型的时候,不能再按照旧的思路走。 不是IT或最新的数字技术如何更好地支持业务,而是数字技术如何改变组织本身、产品、服务、流程,重塑业务,即之前业务的所有基本假设都要进行重组,看看哪些数字技术或功能可以改变、优化甚至创造以前不存在的东西。 最终的结果是数字加持的新商业战略。 它不能是旧商业战略下的所谓单独的数字战略。

所以,融合是大势所趋,就像那些原来的数字化企业一样,根本没有所谓的业务部门和IT部门,IT就是业务,业务就是IT。 对于传统企业来说,要扭转这种固有印象,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正因如此,不利的融合日益成为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障碍。

哈佛商业评论总结了数字化转型的十大障碍,其中之一就是“IT 与业务线之间的协作不足”。

根据阿里研究院副院长安晓鹏博士的讲话实录

既然数字化战略和企业战略已经融合,是否可以以业务+IT项目组的形式制定公司的数字化战略,然后不同部门按照这个战略来实施? 这条路已经行不通了。 在现在的VUCA时代,企业希望制定一个三五年的长期战略已经成为一种奢望。 企业在长期变化的环境中应对变化最有利的武器就是敏捷。 《数字化转型》2甚至断言敏捷是现代组织的关键核心品质之一,数字化的最终目标是敏捷组织。

您可以拥有的唯一可持续优势就是敏捷性,仅此而已。 因为没有什么是可持续的,你创造的一切都可以被其他人复制。

——杰夫·贝索斯

对于敏捷组织的建立,业务与IT的深度融合是其基础和前提。

2、业务+IT融合是IT“升值”时价值从何而来的答案

除了上述大背景外,业务与IT的融合还有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IT越来越重要,越来越贵。 因此,IT的价值从何而来成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证券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虽然还在探索中,但如何去做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不过,要继续加大对IT的投入,这基本是共识,但很多人会发现,自己的企业经常喊口号是徒劳的,一旦涉及到真金白银,就畏缩不前。 哪里有问题?

IT部门曾经就像一个不那么重要的清水衙门。 每年投入1000万元,500万元保证基础运维没有问题,然后500万元用于去掉部分现有的系统升级和各种license费用,然后Tokenly开始几个新的项目。 至于项目实施的效果,其实公司并没有太在意。 只要不出大问题,年终总结的PPT应该做的漂亮一些,日常的甜品和人物应该放低一些。 一年就这样过去了。

但是,现在你说要大幅度增加IT投入,至少每年100-2亿,10亿,甚至10-20%的收入。 好家伙,你要这么多钱干什么? 真正的问题来了。 一年的1000万,有没有效果也不要紧,扔到水里听听声音就可以了。 但是现在这笔账怎么算呢? 如何说服强大的商业领袖并说服自己? 节省这笔钱并获得更多奖金不是很好吗?

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想清楚创业的基础和前提是,或者在公司层面没有达成共识,一时间虎视眈眈。 不管发生什么事,先把团队先拉起来,每个业务部门建一个IT团队。 而且他还点名了那些有大互联网公司背景的,他们要的是贵的。 然后,每个项目都迅速启动。 然而,折腾了一阵子后发现,除了PPT中的项目列表较长之外,业务层面似乎并没有感受到IT的作用,自然而然就有了反对和质疑的声音。

因此,IT与业务的融合,与其说是打通业务与IT之间的鸿沟,更好地支撑需求的实现,不如说是IT“提升自身价值”的必答题。 就像一个只能喝汤的团队。 要想吃锅里的肉,就得证明自己。 最好的办法就是参加前线的战斗。 不仅能帮助球队,还能帮助球队打赢这场仗。 当然,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应该只是IT或FinTech部门的事情,而是应该由整个公司来回答的问题。

二、什么是融合?要做什么

很多人会说,我明白你说的道理,我们也建议公司组建集成团队,但是经常会遇到一个命题不知道怎么回答:你们IT天天讲集成,什么应该做些什么来实现这个所谓的融合? 它与您作为一个独立的 IT 部门所做的工作有何不同?

不急于回答,我们先来看看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需求侧的变化。

1、灵活创新的需求

随着这几年证券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一些监管要求,比如外部监管,或者业务发展必备的系统创业的基础和前提是,已经基本完成。 虽然还是会有一些升级或更换供应商的工作,但这样的需求基本是比较明确的,也可以为其他券商或产品服务商提供借鉴。 这时,需求发生了一些变化。 第一类是被业内同仁定义为“灵活需求”的需求:以个性化需求、客户服务、体验需求为代表。 特点是其中很多内容都是第一次做。 基本上没有成熟的做法可以借鉴。 有相当一部分需求开发的目的是为客户服务,尽量贴近客户的需求和喜好。 但是,很明显,人的喜好并不是那么容易一下子就挖掘出来的。 这类需求虽然变数很多,但好处是这类需求在类型上还是有一些共性的,基本逻辑还是大同小异的。 对于实施此类系统可以实现的效果和障碍,也存在相对共识。 的。 比如CRM系统,它的核心概念和系统主要模块的确定,包括客户分类和分级管理、360°视图、商机管理和销售覆盖等。难点不外乎管理方式系统和公司以及希望通过CRM解决什么问题的诉求高度相关,所以需要做的就是如何确定这些变量。

第二种需求则完全不同。 一开始可能只有一些想法和大概的方向,与现有的业务流程和业务模型完全不同。 我们称之为创新需求。 我们知道这一类需求可能只有一个用户痛点。 是痛点还是痒点? 解决方案应该是什么样的? 需要包括哪些核心功能? 都需要快速进行试错和验证,然后在最短的时间窗口内走向市场。 针对这种需求,业务和IT需要深度融合,在企业内部形成“创业团队”,完成一个从0到1的“创业”过程。

2、灵活的需求:敏捷响应,提早交付价值,频繁提供价值

对于灵活的需求,我们先来看看目前IT和业务的交互模式可能存在哪些问题。

在传统方式中,IT更多是一个辅助角色。 如果业务部门有一些需求,IT会把相应的业务分析(BA)人员与业务对接,细化相应的需求,形成相应的需求文档(比如BRD等形式,或者原型+文档),然后用这个作为需求对接第三方实施者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或者交给公司自研团队进行设计开发。 那么在后续的实施或者开发过程中,业务方基本上很少参与。 顶多就是一些关于项目进展的定期沟通。 最后,在实施/开发完成后,会邀请业务部门安排相关的UAT测试。 审核通过后 择日进行相关系统的上线流程。 上线后,业务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会再次聚合,形成下一个版本的升级或迭代(具体应对取决于不同的研发模式)。

上面的瀑布式模型让业务和IT的边界非常清晰明确,支持灵活需求的问题很明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结果通常是业务和 IT 相互抱怨。 企业认为 IT“缓慢、昂贵且困难”。 肯定有人会说你的描述是错误的。 我们公司已经采用了敏捷实践,业务和IT之间的鸿沟不复存在。 但是,你认为实施Agile之后,IT和业务之间的交互会像下图中的直线一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比较客户或业务参与度4

事实上,它已经演变成如下特殊的开发模式:Water-Scrum-Fall模式。 虽然在实施阶段实现了迭代和增量开发,但在需求分析之前有业务规划和产品定义,在测试验收之后有程序实施和验证。 从更大的角度来看,一个项目从构思到交付的过程仍然是瀑布式的。

部分阶段迭代,无法更早交付价值5

可见,如果IT与业务没有真正的融合,即使在IT内部采用Scrum等敏捷实践,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 我应该怎么办?

软件行业有一个行话:Garbage In, Garbage Out,意思是输入是垃圾,输出也会是垃圾。 所以,需求阶段对于一个项目的成功是非常关键的,它的价值是大家公认的。 因此,业务与IT融合的首要任务是优化需求阶段的输出。 但是,灵活需求的特点是不能一开始就确定需求。 因此,以敏捷和精益思想为代表的实践主张通过“尽早提供价值”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并接受这样一个现实:即我们无法从一开始就明确需求。 我们能做的就是加快需求的交付速度和迭代周期,通过实际的操作系统让业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细化或可视化他们对系统的期望和要求,然后以迭代和增量的方式不断改进系统。

为了使这种方法正常工作,IT 需要与业务深度集成。 在了解业务的基础上,分解一些初步思路,看看哪些是核心功能,哪些是“锦上添花”的附加属性,然后围绕核心功能驱动早交付,业务验证最重要的是。 具体怎么做,我们后面会详细介绍一些最佳实践。

3、创新需求:企业内部创业、产品定义、产品验证

对于创新需求,可能是基于现有商业模式优化或改进的增量式创新,也可能是彻底改变现有商业模式的颠覆式创新。 因此,第一步要明确这个创新对终端用户是否有足够的价值,即定义产品,然后证明它是一个好产品。 第二步还不够有好产品。 每个产品都有其适用的用户群体和市场。 比如你把私募的好产品卖给公募,效果自然不会好。 所以在定义好产品之后,需要有一个PMF(Product/Market Fit)过程,就是在特定的用户群和特定的市场中去验证产品。

而这个过程离不开对业务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数字技术和能力的熟练,所以离不开业务与IT的深度融合。 这时候,我们可以借鉴创业团队的做法。 业务和IT采用类似于内部创业团队的方法。 我们一起继续尝试定义产品,即产品为其核心用户提供的独特价值。 边做边学,不断获取“经过验证的知识”,最终找到增长黑客定义的产品“顿悟时刻”。 产品定义好后,需要依靠业务人员对行业和用户的深刻理解,找到与现有产品/服务相比的差异,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策略。 在整个过程中,还需要依靠IT人员必备的Growth hacking、运维等技能,实现产品的持续运营和迭代升级。

初创企业是在极端不确定的条件下开发新产品或服务的人。

— 埃里克·里斯

明确了业务和 IT 集成团队应针对不同类型的需求实现的目标。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们将继续讨论不同场景下具体要做的事情和一些最佳实践。 另外,一些常见的误解,融合团队的组成,以及对团队中IT人员的一些要求,都会再讨论。

参考:

1. George Westerman:您的组织不需要数字战略,来自《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评论》

2. “数字化飞跃:数字化转型的战略与策略”,作者:Raz Heiferman、Yesha Sivan、张晓全

3.《创新发展形势下证券公司项目与需求管理的思考》,作者:王洪涛、沈云明; 《交易技术前沿》第17期(2014年12月)

4. 《Scrum Essentials:敏捷转型指南》,作者:Kenneth S. Rubin

5、《精益产品开发:原理、方法与实施》,作者:何冕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10013298号